艾心:父母不要再做子女的代言人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9/22 14:3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3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圖片庫)

老師深夜收到一封家長電郵,說兒子在班級分組活動中沒能夠加入任何一個小組,因而在完成小組功課上遇到困難。家長措辭誠懇,教養優良。老師趕緊回覆她,謝謝溝通這樣的狀況,第二天在班級中會妥善處理。

事情很容易解決,但問題浮現︰為甚麼發電郵的不是學生,而是家長?要知道,這位男生就讀八年級,遇到問題主動跟老師溝通,並不是一件超出能力的事。

孩子在學校需要幫助,家長何時出手,這是個細節問題,但相當重要。以上述那個八年級男生為例,他沒辦法加入任何一個小組,必然與其他同學的溝通不暢。

這時,家長沒有鼓勵學生主動溝通,比如直接找老師說出困難,反而任由他跳過溝通這一環節,等家長和老師安排好一切,豈不是本末倒置?此時,比這份小組功課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問題的方式,主動找出癥結,還是消極等待媽媽出手。

媽媽太優秀,孩子未必會因此優秀起來,因為所有的事都被包辦,所有的障礙都被迅速掃除。我們沒辦法責怪父母愛子之心,但這樣的愛無異於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父母成長為超級父母,而孩子卻永遠停留在小學階段,只能在有限範圍內消極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不少父母很明白在家庭教育中,作為輔助者和主導者之間的區別。他們的孩子遇到問題,需要寫信給老師、校長,家長會幫忙出謀劃策,甚至修改電郵,但絕對不會充當代言人,越俎代庖,包辦一切。

比如高年級的學生遇上IB國際課程選科的難題,必然是自己拿着表格一步步完成所有程序。這一過程中所學到的,是看不見的知識。

媽媽代言人,則應該適時收手了。

【其他熱話】女拔1萬元請校工 女兒報讀可獲優先考慮?

【其他熱話】蔡繼有小一入學申請 點解星二代愛入讀?

【其他熱話】荃灣區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少功課多讚賞不懲罰

撰文 : 艾心

欄名 : 師心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