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Gig經濟」彈起 全民散工年代?

City

發布時間: 2016/10/19 08:00

分享:

分享:

龍頭網站Amazon去年起在美國、英國推出「路人送貨」計劃,吸引全民閒時做散工。(Amazon官方網站)

作者FACEBOOK專頁

散工年代來臨?外國流行新詞「Gig Economy」,意指愈來愈多人打散工,歐美近3成勞動人口投入其中。有賴互聯網發展,炒散搵食、賺外快變容易,本港Gig經濟也方興未艾,只是,並非有利無弊。

散工一詞,港人不陌生,以往製造業興旺的年代,家庭主婦會為工廠做「件工」賺買餸錢,現在也有不少人做兼職,但可有想到,散工就是現行的全球趨勢?外地近來興起「Gig經濟」一詞,當中Gig有一次的意思,意指一次完成的工作。

國際諮詢機構麥肯錫本月發表報告,就形容這種散工新常態不斷擴展,估計在美國或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有20至30%的人口,即近1.62億人,不同程度靠打散工賺錢,當中約30%自願全職炒散,約40%在正職以外搵外快。

為何散工會突然得到關注變成Gig經濟?若看近年社會發展,確實出現不少鼓勵全民做散工的例子,Uber、Airbnb等共享網站,大力推動大家做兼職司機、兼職房東,更甚的是,龍頭網站Amazon去年起也加入其中,在美國、英國推出「路人送貨」計劃,吸引全民閒時做散工、變送貨員,再推了Gig經濟一把。

Gig經濟的發展,多得互聯網科技的發達。以往的散工配對,靠有意者自行尋找、或靠中介公司,但現今有了智能手機、各種手機App的盛行,令到搵散工的方便程度,大大提升。

此在本港亦不難看到例子,本港亦有手機App,專門做散工配對,既有收集不同餐廳的散工需求,如只做一日的侍應等,每日放到App上讓有意者自行申請,又或有市場調查App,把不同調查任務列出來,普通人經過簡單驗證、測試就可申請,甚至完成後透過網上收錢,變得簡單快捷。

Uber近日在本港推出的叫餐App「UberEats」,亦有類似概念,擬招募的送餐員,該公司指以身份證登記便可、歡迎主婦去做,有如邀請全民一齊送外賣。

散工變多,與企業歡迎這種新形勢有關。相對於長工,散工彈性大,企業可按需要才請,且不需簽長約,減省保險,強積金等開支,若工作不受地點所限的話,更可省回辦公室空間,何樂而不為。

且另一方面,不少人也迎合,對有正職的打工仔來說,容易找「第二工作」,在工餘時間,多賺一筆,更甚是有部分人,可透過排滿散工,賺到足夠糊口的收入,同時又有彈性工作時間,此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既然不愛困身的全職工作,希望有工作與生活平衡,散工的吸引力,更是不少。

Gig經濟看上去是雙贏方案,但真的如此美好?擁抱Gig經濟之前,也要三思其利弊。

例如散工始終缺乏工作保障,長工直接與公司簽約,出事也可找公司解決,但打散工的,不在公司架構內,既無醫療福利等,部分更不會為意外承擔責任。

再者,兼職的散工一族,不會長期服務公司,做完一個項目就隨時走人,那麼,公司也不會花資源培訓員工,對於經驗豐富或學習能力高的打工仔而言,自然無問題,但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其實難度變高。

更甚的是,長期打散工,難言有甚麼事業前景。在公司做長工,可逐步升職,待遇慢慢升;但打散工靠自己討價還價,累積的經驗也未必被視為有用,短期內可能不錯,但長期而言,未必是穩妥選擇。

當然,若不是全職炒散,在一份正職之餘,利用Gig經濟的優勢賺點外快,是很好的選擇,既沒有以往的辛苦,賺到的收入也更好。說到底,如何養活自己有很多方法,現在更多了個炒散的選項,只要小心規劃,自能做出更好選擇。

 

科技帶動Gig工作

運輸業:Uber等共享汽車App的出現,帶動不少車主加入做兼職司機;近來興起的叫餐App如Deliveroo、UberEats等,亦推動擁有電單車的車主,閒時做散工送餐;美國及英國的Amazon,相繼在去年底與今年中,推Amazon Flex計劃,以100多港元的時薪,邀車主上網登記做兼職送貨員

飲食業:現行不少餐廳、酒店等,需要聘請大量散工侍應、洗碗員等,如今更透過互聯網尋人,本港便有專門為餐飲業散工配對的App出現,讓有意者透過App可搵工,而僱主亦可把散工變得更「散」,如一日的洗碗工作,再細分為每2、3小時一更等

IT業:科技界的工作如網頁設計、軟件程式設計等,成為不少公司外判出去的Gig工作,例如有企業想設計網頁,把工作變散工,按工作項目支薪就可,又或一些程式設計,可以把工序斬件,然後讓不同人各自完成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