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怎可不淪為垃圾港?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11/05 00:11

最後更新: 2016/11/05 00:18

分享:

分享:

繼被揭有電子垃圾非法湧港後,再有123個遭內地和馬來西亞拒收的廢礦渣貨櫃兩度闖港,疑再次由港買單。到底,自由港可如何不淪至垃圾港?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必須引入懲罰機制才能收阻嚇作用。

今年8月,有美國環團進行跨國調查發現,在美國出口的有毒廢棄電子產品中,有8成非法抵港,環團推算每日數量多達數以千噸,香港恐淪全球電子垃圾崗。

上月17日,廣州海關又截獲萬噸塊狀金屬夾雜塑膠、木材、碎編織袋和廢棄電子綫路板等雜物的塊狀金屬物,企圖冒充非洲鐵礦石,並經本港轉運內地。

是次123個礦渣貨櫃疑同樣欲借本港自由港之便利,圖轉口到其他地區,甚至在港處理。

無法進入內地的貨物之所以經常退到香港處理,除了地利之便,據悉,也緣於本地有一班無良商人肯收錢接貨,而且手法不良,包括在退港貨上舖膠樽掩飾送入堆填區,甚至安排將退港貨非法倒入海。

港府在處理問題退港貨的手法明顯較被動。環保署早在9月接報該123個貨櫃可能有毒,一直只能監視。反觀馬來西亞則可速戰速決,禁止卸貨兼即時遣返。當地傳媒《東方日報》引述大馬環境局官員解釋,過去曾有載有有毒廢物的貨輪企圖在大馬卸貨,經檢驗後證實集裝箱確實含有有毒物質,其後要訴諸法庭。不過,船公司在審訊期間倒閉,最終大馬要花費數百萬令吉,清理相關有毒廢物;故環境局汲取教訓,今次立即將貨櫃退回香港。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淑莊承認香港難以管制洋垃圾進口,指如果環保署無收到消息,便沒有辦法。她亦批評港府對洋垃圾的處理手法被動,指每一次都只是趕出去,但最後去了甚麼地方,根本不知道。陳淑莊建議國際間應互相監察垃圾轉移,而本港要向船公司徵收洋垃圾處理費,加強阻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