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動畫師的奮鬥史:愈早嘗試失敗愈好
他參與過多套荷里活大製作,其中《魔幻羅盤》和英雄蜥蜴仔《馬拉高》均贏過奧斯卡,他就是動畫師Bryan Bentley。
Bryan去年毅然退下製作最前綫,來港擔任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SCAD)視覺效果系教授。Bryan在港盡授真傳,但最想告訴同學的格言是:
嘗試失敗,愈早愈好,尤其是你期望成功的話。
【延伸閱讀】「榜尾騎師」的逆境上位智慧:失敗是成功的開始
奧斯卡得獎動畫師Bryan笑言,自己是個手工及電腦技術的結晶品。因為媽媽是個洋娃娃手作人,造過中國及多個民族的洋娃娃,爸爸則是電腦技術員。
他一如其他小孩子般愛看動畫,星期六早上6時即起床,跑到電視機前連看3小時;《侏羅紀公園》的特技也叫他嘖嘖稱奇,加上觀摩父親工作,更想知道自己日看夜看的動畫特技到底是如何造出來。
留在舒適圈永沒進步
長大後他順理成章地選修電腦圖像技術,專攻動畫製作。本以為手執沙紙,入行想必沒難度,但Bryan卻試過為了找一個實習生職位,寄出近300封求職信,只換來2封回絕函和1封聘書,
你可以視那200多次沒回音為失敗,但你沒試過,你不會知。
Bryan笑言自己為入行碰過的挫折多不勝數,
挫折不是壞事,我從失敗所學習到的,多於從成功而得到的。或許你過度有野心,或許你用錯技術,但這些(失敗)都是必須的,好讓你能學習。
他個人心得是:
- 最好的技術,很多時來自失敗再嘗試。
- 但你必須願意去失敗,留在舒適圈,永不能更進一步。
- 大多數的小挫折都不會影響日常工作,但你學到的卻能每天影響你。
在動畫行業中,人人都想當動畫師,做視覺效果、燈光處理等,因為感覺夠型格,Bryan卻決定專攻角色設定(character rigging)。角色設定涉及很多編碼和幾何結構、比例計算,例如穿骨使角色能活動。
Bryan看準這項工作艱難,他的同學沒一個做得到,
若執意進攻起模師、動畫師等主流工作,就一定要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優秀,因為競爭劇烈,一個初級職位也有無數畢業生爭着要。
A級只留給最優秀者
他在SCAD第一節課就向同學說:
很多人問我如何拿A,對我來說,A級就是代表一份專業的作品,我可以拿去給夢工場:『看!這是我的學生,立刻聘請他吧。』所以要拿A,就要成為班上最好的。
他揚言自己不會派A,希望分數能真正反映同學的水平,惟有如此才能推動同學盡力做好。
2011年Byran效力佐治魯卡斯創立的電影特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ILM),派駐獅城,他一邊參與《變形金剛3》、《復仇者聯盟》和《悍戰太平洋》的製作,一邊在南洋理工大學任教。但今日拋下奧斯卡得獎往績,全身教學,無疑是個重大決定,
在大銀幕見到自己的名字無疑感覺很好,但有時也覺單調,我也想擴闊自己的技能。
他認為教學能讓他重新學習,整理過去的知識和經驗。
他期望香港SCAD學生有朝能成為專業動畫製作人,貼士是:盡其所能學習,盡早試過失敗。有些同學認為自己有天份參與大製作,他會叫同學先煞停野心,由一些小項目做起,用1小時、1星期去測試能否行得通,總好過浪費半年時間。
一個動畫師最珍貴的經驗,不是時時在變的製作技術,而是諸如燈光折射物件等基礎理論,融會貫通的理論,能適用於任何製作工具。正如一個繪畫了得的人,不論手執鉛筆抑或圓珠筆,一樣畫得出色。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其他熱話】30歲未嘗初戀 葉劉淑儀多得家傭介紹入名門
【其他熱話】6成雞含抗藥惡菌嘉美雞亦「上榜」 消委會:一定要煮熟
【其他熱話】葉劉宣布參選特首 哪個家庭最低調?
撰文 : 陳子健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