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補身秘密 30過後易疲倦
發布時間: 2017/01/31 16:5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8
天氣冷,不少人會吃不同食材進補。TOPick請教了註冊中醫宋振基,他指出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論述不同年齡階段的各種身體生理變化,故使用中藥調補養身亦要視乎年齡及其體質變化。
中醫冬天調補法則大致可分平補、清補、溫補三種;體質嬌嫩可用平補,體質燥熱宜清補、虛寒則溫補。
兒童至發育期青少年:虛不受補,腸胃較敏感
宋振基表示,此階段人士體質嬌嫩,特別是腸胃功能處於敏感時期,故服食大溫或大寒的中藥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症狀等「虛不受補」症狀,所以適宜藥性平和、不寒不燥,以平補為主。
- 建議湯水
四神湯: 蓮子30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芡實30克(或薏仁) (二人至三人份量)
由香港人熟悉的蓮子、茯苓3、山藥、芡實組成,又名四神湯,由於性味平和,健脾利濕、補腎安神的功效,對特別有四肢肌肉發育, 能加強消化功能,改善記憶,而且有助改善睡眠質量,對發育期的學生特別有益。
20歲至30歲:寒熱錯雜,筋骨強盛
《黃帝內經》指出21歲至28歲女性及24歲至32歲的男性處於腎氣平均,筋骨強盛,身體機能正逐漸達到一個高峰狀態,所以這階段的健康人士不需要選配太多補益中藥。
不過,宋醫師提醒,由於冬天時節日喜慶好食火鍋、燒烤,或在捱夜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故有關人士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痕癢,口瘡,便秘等身體積熱過盛情況。
因此,冬天時節,可出現以上積熱狀態同時又見手足冰冷這種寒熱錯雜的狀態,這種狀態既不宜用寒涼中藥(夏枯草,雞骨草),亦不宜用溫補(人參,北蓍),需取其平衡,可多選清補原則,在補益中藥中加入略帶寒涼清潤中藥。
- 沙參玉竹瑤柱燉水鴨
沙參30克 玉竹30克 (二人至三人份量)
沙參玉竹性味甘寒,功能養陰潤燥、養胃生津瑤柱配合水鴨味甘有滋陰補腎、和胃益氣。適合冬季食用,適合舒緩冬皮膚乾燥及瘙癢服用。
- 花雕川芎杞子雲耳蒸滑雞
川芎15克 杞子30克 (二人至三人份量)
杞子配雲耳,具滋陰養血,配合花雕川芎的溫通活血作用,同時具養血活血功效,適合冬季禦寒食用,手足冰冷人士尤佳。
30歲至45歲:由盛轉衰,易疲倦、失眠
《黃帝內經》記載: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宋醫師解釋,由中年開始,身體機能漸漸轉衰,易精神緊張、疲倦乏力。因此在這個時期補養身體,可針對體質,加入具有滋陰補益作用的中藥作為藥膳服用, 以溫補為主,達致調養效益。
他建議,寒冷天氣想滋陰又可暖身,可多選配銀耳、木耳、枸杞、當歸、生薑、配合羊肉、雞肉等補益食物。此外,由於家居或辦公室長期處於寒冷潮濕,可能會出現精神緊張或導致疲倦乏力、惡風怕冷、失眠、容易感冒、面色淡白,不妨將當歸生薑羊肉湯作為冬天藥膳。
- 當歸生薑羊肉湯(一至二人份量)
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溫補食療,按醫書原方,中藥比例羊肉500克,生薑45克,當歸45克 。若不喜歡原方藥味太濃,若用作暖身調補,中藥比例可以調整為羊肉500克,生薑30克,當歸10克 ; 當歸亦可以用杞子代替。
宋振基醫師畢業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針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骨關節醫學及復康理學碩士等課程。曾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就任,並於東華三院作課程導師提供中醫藥基礎培訓,現為明德中醫診所主診醫師。
Facebook:中醫 宋振基 SUNG Chun Kei R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