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識投胎」買到樓 子女得還是失?

City

發布時間: 2017/01/17 08:00

最後更新: 2017/01/17 15:06

分享:

分享:

有慈父周末豪付500萬元首期,為一對子女買下啓德1號一個兩房單位,笑謂年輕人想上車,最緊要識投胎,惹起網民公憤。

該陳姓父親認為,年輕人唔買樓就會一直「hea」(懶散),認為及早買樓會令人變得有責任感,未來幸福在望。長來看,在港買磚頭幾乎有賺無蝕,公眾普遍抗拒租樓,認為平白為他人作嫁衣裳之餘,遇上樓市暢旺更會遭開天殺價,隨時流離失所。有幸生在小康之家,得到父蔭幫助上車固然令人羨慕,但買樓不一定最有利前途,亦不見得保證快樂。

經濟學家早已指出,人力資本供應受房屋市場影響,手頭上擁有住宅單位的業主,較租樓住的無殼蝸牛抗拒轉行轉工,新加坡以組屋綁住國民,多少也是希望國家能留住足夠人才。不過,當地民眾亦被指流於因循,陳先生的子女不到30歲,仍有青春本錢去探索理解個人喜好、增潤進修,若是專才更可嘗試外闖,開拓視野。他們上車後,每月得定期還款近2萬元,怕有可能從此劃地自限。

陳父沒一次過送上一個普通二手單位,大概希望按揭供款可激勵子女向上,但約1,000萬元的「上車盤」,對年輕人會否是個大太的重擔?拿一點資金做生意,會否亦可行?

倫敦政經學院學者Philippe Bracke的研究團隊曾多次指出,借錢買樓者創業機會較低,英國數字是低3成,而且業主愈借得多,愈不願為創業背負風險,尤其會避開收入不穩的行業。

他們認為,發達市場普遍有政策助人上樓,如提供利息扣稅和發展二按市場等,其實間接打擊了創業動機。今天各地紛紛講科技初創,不若傳統零售餐飲般有路可循,連盈利模式都要自行參透,潛在商機無盡,蘊含的風險、變數卻亦更多,創業者顯然更需要敢於全情投入。

港人普遍認為業主比租客開心,賓夕凡尼亞大學Wharton School研究600名俄亥俄州女性後卻發現,業主竟更常因為居所痛苦。或因經濟壓力較大,女業主花在閒餘的時間短3個百分點,亦較少跟親友或鄰居共聚,更不知何故重上12磅。業主或有更多固定資產,每月可動用收入卻隨時不及租客,也有保養、保險、稅款等額外煩憂。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曾建議,財力有限的青年應少去日本來儲首期,但心理學家指,體驗帶來的快樂其實比物質長久,所謂「快樂適應」(hedonistic adaptation)意味同一間自置居所,帶來的滿足感會愈來愈少。當入市買磚頭,主要是為求投資回報,就更易因為樓市波動遑遑不可終日,又或懊悔未有把握最佳入市時機,因而賺少或倒蝕了。

樓價現於高位徘徊,國際大行都無法說準加息周期影響有多大。父母愛子女心切,大力協助支付首期,固然有助子女安居,惟是否有利他們奮鬥開創,則恐難以逆料。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