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年每兩幢樓有一幢逾50年 市建局研維修策略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1/22 18:15

最後更新: 2017/01/22 20:11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本港人口老化之外,樓宇亦面對老化問題,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網誌上表示,本港到2046年大約每2幢樓宇就有1幢是樓齡逾50年的「老年樓」。他引述市建局於2015年進行的「樓宇狀況推算調查」,全港約有2.1萬幢樓齡達30年或以上的住宅樓宇,估計到2046年,將會增加至約4萬幢,不過指出市建局的市區更新步伐長遠是難以追趕樓宇老化的速度,故本港有需要制定一套具前瞻和針對性的策略去處理。

市建局計劃在未來18個月在全港進行一項研究,收集樓宇狀況資料,以評估樓宇老化的狀況,就樓宇復修及改造重設建議可行方案,亦會研究現行樓宇維修相關的法例,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並以問卷方式了解業主及業界在樓宇維修上所遇到的困難,希望為老、中、青樓宇向政府、業界及業主建議一套整體的樓宇維修策略或方案,並為市建局未來制定樓宇復修計劃作依據。

韋志成建議其中一項策略為樓齡約30年以下的「年青」樓宇的方法是檢視目前有關要求業主進行維修及保養的法例和行政措施是否有效和足夠,例如考慮在批地條款、大廈公契指引、《建築物管理條例》和《建築物條例》等現行的規管框架中,訂明業主需就其樓宇進行定期維修保養的責任和要求;規定業主從管理費中撥出一個合理的百分比,用以滾存大廈的翻新工程備用基金 (Sinking Fund) ,支付未來大型的樓宇維修工程費用。

至於第二類別的「中年」、即樓齡30至49年的樓宇,他指出由於這類樓宇過往缺乏適當維修保養,樓宇狀況日漸破落,需要一套既符合經濟效益,同時又結合復修和改造重設(Retrofitting)的方案,以延長樓宇的使用期,以及改善樓宇的配置,加強宜居性。

韋志成在網誌中透露市建局亦正計劃推出一個「樓宇維修平台」,集合與樓宇維修相關的專業人士、承建商和政府部門,提供一個一站式的資料庫,讓業主可隨時隨地在平台上找到所需資料,以便他們更準確地把握樓宇維修工程資訊,當中包括樓宇維修市場的參考價資料、招聘工程顧問及工程承建商的標準合約範本、工程規格資料等。

此外,市建局參考了在「樓宇維修交流會」所收集的意見,計劃在「樓宇維修平台」中加入諮詢服務,如招聘工程糾紛調解服務,進一步協助業主處理樓宇復修的相關問題,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