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5條綠色生態遊路線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7/02/10 19:07

最後更新: 2017/02/10 19:07

分享:

分享:

赤柱大家可能去得多,但除了赤柱大街、美利樓、沙灘外,其實它亦充滿生態及戰事遺迹之趣,等待各位發掘。若你仍然茫無頭緒,可參加2月25日(星期六)舉行的「華懋行2017」——本港最大規模的單日生態導賞活動,到時由導賞員帶你感受赤柱綠色一面。

赤柱得名原來

華懋行2017「足動明天」定點導賞統籌、地質生態導賞員嚴德賢(Avis)指出,赤柱名字由來有二:一、這裏種滿木棉樹,春回大地,一枝枝紅色木棉花開遍,「赤柱」因而得名。二、赤柱全部都是花崗岩,花崗岩是由地殼形成的岩石,鐵質豐富,當風化後露出地面,鐵質氧化釋放出來,在陽光後石頭光光燦燦,所以被稱「赤柱」。

是次活動,選了6個定點導賞,包括赤柱歷史、地標建築、文化建設、常見鳥類、沿岸生態和戰事遺迹等。

生態離不開文化和歷史,才能整合成個環境。今年揀選赤柱作活動地點,是希望小孩至長者都應付得到,分為2.6公里及5公里兩條路綫,參加者可因應自己興趣及體力行走哪一條路綫。

當日部分路綫

1. 馬坑公園賞樹

Avis指馬坑公園以前整個是山坡,種滿樹木。因曾是寮屋區,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大規模的原生林地被人為破壞。寮屋於88年拆卸後興建了不同的村及屋苑,留下了過往的樹木外,也栽種了植樹,吸引不同的昆蟲及雀鳥到來。

馬坑公園有一條自然徑可通往舂坎角,沿途有人工植林、未成熟的次生林、荒廢耕地及果園,絕對能滿足親親郊野的願望。

公園內的植林僅得20多年歷史,這一帶會形容為未成熟的次生林,因此栽種了不少新品種,包括血桐、鴨腳木、台灣相思、細葉榕、銀合歡、白楸、烏桕和大頭茶等,希望讓這裏的生態更完善。

絨毛:開得鮮紅圓滾滾的絨毛花,沿途常見。(曾有為攝)

2. 卜公碼頭重現

卜公碼頭於1902年興建,原址在中環,1965年因維港填海工程而被清拆。碼頭最具特色的部分為鋼製篷頂,是當時特別從英國訂製,被拆卸後政𡧛保留下來,至2007年,港府決定在赤柱海旁大街重建卜公碼頭。

勿忘觀賞卜公碼頭旁兩棵參天榕樹,樹形漂亮,已列入《古樹名木冊》。

3. 北帝古廟:另一個張保仔洞?

傳說北帝古廟由清朝時期的海盜張保仔所建,以監視赤柱灣的情況。相傳廟內神壇下有一個秘密通道可貫穿舂坎角的張保仔洞,張保仔投降後通道被清廷所封。

4. 觀景台觀鳥

活動當日,導賞員會在觀景台向參加者講解說常見雀鳥,「在這裏常出沒的有白頭鵯、紅耳鵯、小麻雀甚至小白鷺,當然是可遇不可求。」

5. 石灘形成有因

到赤柱,不少人會想起聖士提反灣,但其實這裏的石灘如東頭灣、沙石灘亦具有生態價值。石灘是在一些岬角形成,當急速的水流侵蝕岩岸時,隨着岩石的弱綫入侵,切割成一塊塊碎片。「沙石灘有很多沿岸生態可欣賞,身處細長的岬角,就可看到山石經風化侵蝕。」

報名最後召集!

「華懋行」今年已第6年舉行,旨在鼓勵家長和女子們一起走出石屎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認識本土歷史文化,支持社區可持續發展。每名參加者須捐款最少港幣$1,活動所籌得款項將撥捐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食物銀行。最後報名日期為2月17日(下周五) ,報名及詳情可瀏覽網站

【其他熱話】好爸爸感冒變急性肝衰竭 黃金48小時急求肝救命

【其他熱話】魯芬患皮肌炎病逝 醫生解構皮肌炎病症

【其他熱話】《BBC》研究:白米含致癌砒霜高其他穀物10倍

撰文 : 周美好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