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港水域白海豚數目遠超政府統計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3/31 18:43

最後更新: 2017/03/31 18:45

分享:

分享:

港大研究發現,至少有368條中華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部份棲息地。圖為中華白海豚母與子。(陳釗賢攝、 香港大學圖片)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花上逾6年時間,對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進行首次全面種群數目評估,發現至少有368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棲息地一部分,遠超漁護署海豚監察計劃報告的逾60條;團隊認為結果說明香港沿海棲息地,對整個珠江口的海豚種群至關重要,特別是西南大嶼山,應最優先保護。

研究由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的賈力誠副教授(Dr. Leszek Karczmarski)發起和監督,他表示,研究結果與過去多年報導的數字差別很大,亦發現事實上根本沒有『香港海豚種群』這回事(no such thing as 'Hong Kong dolphin population')。

博士研究生陳釗賢指出:

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種群(Pearl River Estuary population)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牠們不會理會香港與內地水域的邊界,並經常穿越這些水域;我們得知至少有368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為牠們棲息地的一部分。

陳釗賢為賈力誠副教授領導的鯨豚生態研究小組的成員、以及是次研究報告的領導作者。研究報告於本星期三(3月29日)在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發表。

是次研究結果、較漁護署每年資助的「海豚監察計劃」發現本港只有逾60條海豚大相逕庭。

賈力誠解釋,差異有數個成因:漁護署資助的監察計劃採用線性調查技術(line-transect sampling technique),跟港大研究團隊採用的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photographic mark-recapture technique)不同,兩技術針對不同、但相互關聯的研究問題,因此估算出來的結果有不一樣的含義,各有優點,線性調查法能估算在特定時間於地區內出現的動物數量,而標記重捕獲法則能估計在研究期間使用香港水域的動物總數,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解釋結果。

陳釗賢解釋:

以香港的人口為例,在任何一天於香港點算得出的人數,不能代表香港人口總數,因為每天也有大量遊客以及居民出入邊境。同樣地,在不知道個別海豚身份的情況下點算牠們的數量,只能說明在單一特定時間內出現於該地區的海豚數量;但是這與海豚種群總數不一樣,因為當時一些海豚很可能正在邊界以外的地方。

因此港大研究團隊採用了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以獲取海豚身份的資料,因海豚背鰭有自然記號,因此能辨識牠們是誰:

原理就像指紋一樣。

賈力誠指出,這次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數字,並不意味著白海豚的情況比漁護署報告的60幾條更好。研究結果僅說明了香港沿海棲息地對於整個珠江口海豚種群至關重要;又一個跡象表明,這些棲息地 - 尤其是西南大嶼山 - 應該最優先得到保護 (highest conservation pri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