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強制標籤基因改造食品 香港為何大落後?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4/09 23:39

最後更新: 2017/04/09 23:39

分享:

分享:

(陳偉英攝)

基因改造食物與生物會否對人體及自然生態構成影響,科學界至今未有定論。但港府既不效法多國或地區強制標籤,讓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承受風險,甚至在自願標籤制度下也不蒐集數字或資料,一旦有基改食品出事,本港如何追查影響有多廣? 

食物安全中心回應稱,早於2008年中心已就自願標籤制的成效進行評估,而評估結果顯示,以食物樣本的基因改造物質含量來說,並無迫切需要推行強制性標籤制度。

但實情是全球多國卻採取不一樣的措施。根據食安中心及漁護署網頁,歐盟、韓國、澳洲、新世蘭均已在2001年或以前規定基改食品均要強制標籤,而日本、台灣及中國則在其後要求指定食品倘經過基改,也必須強制標籤。

綠色和平員工發展經理張韻琪指,目前已有約150個國家推行強制基因改造食品標籤法,慨歎香港很慢、很落後。

她說,基因改造應用在粟米、薯仔、蕃茄、黃豆等主要食材愈來愈普遍,難以避免基改食品,又指部分人更以基改食材用作飼料,故食材亦有可能受到間接的基因改造影響。她說,自政府2001年就基因改造食品標籤制度諮詢公眾前,已經提倡要強制標籤制度,以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批評政府在2006年推行自願標籤指引,只依靠企業以社會責任去自願申報難有成效。

其實商界並一定抗拒標籤。張韻琪指市面上豆品類產品在正面標籤工作上做得較好,例如豆腐製品會在包裝當眼處列明選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讓市民清楚得悉有關分別,從而作出決定。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趙紹惠亦認為,目前本港約9成的食品是從外地進口,而基改食品對身體影響未有定論的情況下,設立強制及清晰的標籤及認證制度,對消費者而言相當重要。

食安中心發言人稱,會繼續有關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標籤制度的推廣及教育工作,並與業界、消費者關注組織和其他持份者保持溝通及討論,亦會密切留意國際間就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的討論和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