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扎醒無覺好瞓?中醫拆解4大成因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4/13 15:1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6

分享:

分享:

相信不少新手爸媽都試過半夜遭嬰兒哭喊聲嘈醒的情況,為甚麼寶寶容易扎醒呢?中醫指小兒睡眠中突然驚醒哭鬧,在中醫角度稱為「夜啼」,成因主要有4種,分別是脾寒、心熱、驚恐、食積。

TOPick訪問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解構寶寶半夜驚醒的原因和表癥,以及針對性提供不同食療舒緩症狀。

1. 驚恐

馬醫師指,嬰兒因驚恐扎醒,主要症狀為神情不安,渴望躲藏父母懷中。他建議,父母應盡量不要讓寶寶在日間進行刺激活動,又或者給他們看電子產品,亦不要在臨睡前嚇他們。

建議食療:用炙甘草、大棗、浮小麥、茯神、龍齒、遠志,煲湯飲用。

【延伸閱讀】嬰幼兒添加固體食物指南 6個月大嬰兒不要食蛋白?

2. 脾寒

嬰幼兒因脾寒而扎醒,主要症狀有手腳冰冷﹑腹痛和大便稀溏,寶寶睡覺時會捲曲身體及喜愛揉按肚部。

馬醫師解釋,假如媽媽體質虛寒,而且進食太多生冷的食品,容易導致嬰兒天生脾寒。此外,餵哺母乳時,寒氣亦會經母乳傳給嬰兒,加重嬰兒脾寒情況。由於夜間陰氣盛,脾為至陰,陰盛則脾寒愈甚,腹中有寒,所以夜間腹痛加劇,令嬰兒易扎醒。

他建議,餵哺母乳的媽媽要戒吃寒涼食物,包括凍飲、沙律和西瓜等,以免加劇嬰兒脾寒狀況,建議進食溫熱性平的食物調理身體。

爸媽可以按揉嬰兒足三里、三陰交、關元這些穴位,有肋補脾,令孩子容易入睡。

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除了注意飲食和多作按摩穴位的動作外,亦可嘗試把艾葉炒熱,再用布包好,打圈按下嬰兒肚臍小腹部4至5次,有助驅寒。

建議食療:可以用太子參、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煲湯飲用。

【延伸閱讀】淡豆豉不是豆豉 母乳媽媽避免進食的回奶食物

3. 心熱

心熱亦即解作心火旺盛,心熱的人容易感到煩躁不安。心熱的表癥包括哭聲響亮、煩躁不寧、口氣大、便秘、身腹溫暖而且舌頭非常鮮紅。

馬醫生指,寶寶因心熱而在睡覺時易扎醒,可能是由於媽媽懷孕時,性情本身急躁或本身嗜吃煎炸食物,出世後又飲用母乳(因母體存有熱氣,故母乳也含熱躁),加上嬰兒身穿太多厚身衣服和蓋被,且室內悶熱。嬰兒在「幾重熱」之下,令體內陽熱太盛,以致陰陽不衡、心火上擾、睡不安寧。

爸媽可留意在寶寶睡覺時,盡量把室溫保持在25度,濕度大概60至70%,不要穿着過厚的衣服或蓋太厚的被,以防熱醒。針對部分嬰兒年幼不易餵食中藥,可用嬰兒推拿按摩方法在嬰兒臨睡前,揉按神門、印堂、太陽穴,有助寶寶安寧入睡。

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建議食療:可以用燈芯草、淡竹葉、生地、甘草,煲水作日常飲用。

【延伸閱讀】孕吐抽筋流鼻血 中醫推介食療紓緩孕期不適

4. 食積

食積即是俗語的「食滯」,食積的主要症狀包括厭食吐乳、噯腐泛酸(即聞到寶寶口中有酸臭的味道,甚至吐出少量食物殘渣)、腹痛脹滿、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膩。

馬醫生指,飲用奶粉和消化不良為食積主要有兩大成因,奶粉較母乳難消化,故易造成消化障礙;幼兒食用固體食物後,沒有好好咀嚼,亦容易會消化不良。

他建議,如果寶寶出現食積的症狀,可以先檢查奶粉是否適合他們食用;固體食物則先煮軟爛或打碎才給嬰兒食用。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盡量清蒸白烚,芝士和牛油等難以消化的食物則盡量避免食用。

 

建議食療:日間可用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枳殼,煲水飲用,有助嬰兒消化

 

馬醫師補充,選擇日間飲用是因為嬰幼兒活動量較多,有助腸道蠕動,加強消食化積功效。

 

【延伸閱讀】西梅乾 VS 奇異籽 邊種食物最通便?

 

文中食療的材料份量要因應BB的月齡/年齡和體質而調整,用水份量亦因應藥量多少,煲的時間一般由20分鐘至40分鐘不等,詳情可向中醫師查詢。

 

 

【其他熱話】林作棄做執業大律師獲批 補習名師比大律師「有錢途」?

 

【其他熱話】幾歲懂得聽故事?幼兒語言理解能力發展標準【有片】

 

【其他熱話】幼兒補鈣Q&A 每日要攝取多少奶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