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癖=強迫症? 精神科醫生拆解強迫症徵狀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4/26 16:0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5

分享:

分享:

潔癖是性格還是強迫症?經常洗手就是有強迫症嗎?根據醫管局資料,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每50人之中,約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會患上強迫症。很多兒童都有輕微的「強迫」行為,例如很仔細地擺放玩具或避免踏在行人道的縫隙上,這些行為通常會隨長大而消失。成年的強迫症則常在青年時或20歲出頭時開始,男性普遍比女性早發病。

精神科醫生何浩賢接受TOPick訪問,指潔癖只是籠統的說法,未必是真正的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不只狂洗手

有些人性格偏向完美主義,喜愛整潔乾淨,並不代表患有強迫症。何浩賢指,強迫症患者內心的鬥爭很大,亦有影響日常生活,「他們明知道不需要去抹,但不抹又會很不自在」,因困擾及壓力很大,更可能會引發抑鬱症。

一般符合以下4個徵狀,就可能患上強迫症:

  • 反覆出現控制不到的思想或行為(如洗手)
  • 自知思想或行為不合理
  • 因思想或行為感到不開心、困擾
  • 思想是自己浮現出來,並非有聲音指示

一般人對強迫症的印象就是不斷洗手,何浩賢指曾有患者洗手至皮膚炎,「亦有人天天沖涼沖3個鐘,水費每個月要幾千元」。但其實除了洗手,還有其他常見的強迫症行為:

出門前反覆檢查電器、煤氣爐關好了沒,可以檢查一小時,或是不斷將爐頭又開又關。

另外部分患者是有一定的行為模式,絕不容別人打亂,例如物件擺放的次序或是做事步驟。

打麻雀喝酒不算強迫症

不過要留意,並不是所有重複性行為都是強迫症,如打麻雀、賭錢、喝酒、服用藥物或運動過量,這些行為是令人愉快,就不算為強迫症。強迫症患者從不覺得強迫行為令人愉快,相反是一些困擾的負擔。

何浩賢表示,患上強迫症的原因通常是工作壓力大,亦可能與遺傳有關,而患者很多時本身性格都較易焦慮、有完美主義。治療則分為心理及藥物治療。心理方面包括傾談及循序漸進鼓勵患者接觸害怕的東西,如灰塵;另外亦會處方常用的精神病藥物血清素作治療。

【延伸閱讀】母親侄兒同一地點輕生  谷德昭:將傷痛變成力量

【延伸閱讀】躁鬱抑鬱大不同  薛凱琪從抑鬱低谷走出來

【其他熱話】陳松伶計劃領養孤兒 細數娛圈中的女神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