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流汗反映身體狀況 中醫教路按摩穴位紓緩症狀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4/21 16:4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6

分享:

分享:

嬰幼兒睡覺時經常滿頭大汗,他們是否生病了?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指,嬰兒出汗有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容易出現「盜汗」、「自汗」情況。

究竟如何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假若嬰兒有病理性出汗又有甚麼食療可以紓緩症狀?

小朋友容易滿頭大汗的原因

馬醫師指,嬰兒的體質獨特,在中醫角度稱作「純陽之體」,是指嬰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在新陳代謝旺盛下,透過出汗排出餘熱而調節體溫。

嬰兒另一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意思是嬰兒的五臟六腑的形和氣皆屬不足,尤以「肺、脾、腎」不足較為明顯。中醫角度來說,「肺」主皮毛(肺管理皮膚和毛孔)、肌膚腠理不固(即皮膚毛孔開合失度,經常打開﹑不能閉合),汗容易從皮膚毛孔中滲出,而嬰兒頭部頭部長頭髮的毛孔較大,因此可以解釋為甚麼嬰兒睡覺時會「成頭大汗」。

由於形氣未充是小兒的生理特點,尤其是肺脾腎易不足。小兒於身體狀況較差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肺脾氣虛的證型而導致病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身體未夠強健時出現

小朋友如長期有病理性出汗的情況出現,會令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常見的病理性出汗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大類,如小朋友出現這兩種情況的話,便容易流淡汗。以下將解釋自汗表癥、原因和紓緩方法。

  • 表癥

自汗

假如小朋友在清醒的情況下,安靜時容易出汗,一動就會出更加多汗,尤以頭部和肩背部出汗情況更為嚴重,再加上面色稍為蒼白,且容易疲倦,便可能出現「自汗」情況。

長期出現自汗的話,會令小朋友胃口不佳,沒精打彩,免疫力下降,而且容易患上感冒。

盜汗

若然嬰兒在熟睡後,不單只有頭部,還有身體其他部分皆出汗;睡着後不停出汗,一醒過來汗便停止的話,就屬於「盜汗」。

  • 紓緩方法

自汗應以健脾益氣為主。家長可以用炙黃耆、防風、炒白朮、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太子参等加減應用。另外,嬰兒出汗後,要更換衣服或毛巾抹乾以免冷病。

盜汗應以益氣養陰為主,可用太子參(3歲以上小朋友可用黨參或花旗參)、麥冬、五味子丶浮小麥等加減應用。

馬醫師亦提議,爸媽可以替小兒按摩足三里(自汗),三陰交(盜汗),或沿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捏脊, 有助紓緩症狀。

兩條紅線是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的部分,捏脊就是用輕拉輕按這2條紅缐。(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生理性出汗:正常情況下嬰兒為調節體溫而流汗

  • 表癥

假若嬰兒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滿頭大汗,嬰兒睡覺時出汗實屬正常。生理性出汗通常出現嬰兒熟睡後1至2小時內,當嬰兒還未睡醒時,出汗的情況會漸漸停止。

  • 紓緩方法

1. 過多的衣被和室內環境溫度和濕度過高亦會容易出汗,應盡量把環境溫度大概維持在25至26度。

2. 盡量穿着全棉衣服,因物料比較容易索汗。

3. 嬰兒出汗後需盡快抹乾或更換衣服,避免著涼,可放一條汗巾在嬰兒背脊,汗濕了方便替換。

4. 要適當補充水份,以免出現水液失衡的情況。

【其他熱話】考上劍橋的自閉症港生:香港太重視競爭

 

【其他熱話】嬰幼兒扎醒無覺好瞓?中醫拆解4大成因

 

【其他熱話】葉繼歡持AK47劫金行 香港三大賊王邊個最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