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徒放長綫 先建關係套料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4/20 00:33

分享:

分享:

有議員發現部分騙徒會用數以月計的時間與受害人建立關係,以套取資料,才假扮官員騙財。(資料圖片)

電騙手法萬變不離其宗,緣何騙徒仍然得手?

有立法會議員透過分析求助個案,指部分騙徒會用數以月計的時間與受害人建立關係,以套取資料,才假扮官員騙財,亦會以操純正廣東話人士行騙,以降低市民戒心。

【延伸閱讀】電騙新招促下載App 阻銀行通知

身兼元朗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鄺俊宇表示,其區議員辦事處平均每月均有數宗疑似電話騙案的求助個案,當中大多是長者,他們平日表現很精靈,可雄辯滔滔,但疑因遠房親戚眾多,加上騙徒用心經營,更有全盤計劃,令不少長者在半信半疑下被騙。

他解釋,近2至3年有不少街坊反映,收到疑似騙徒的來電,而不少人均指最近騙徒手法變得更高明,不但操純正廣東話,令其戒心下降,更會放長綫釣大魚,以數周至數月與受害人建立關係套料後,才以官員或政府當局的名義致電騙財。

【延伸閱讀】高學歷較關注法律 反易受騙

【延伸閱讀】首季18宗虛構綁架 受害者逾60歲

他透露,去年底有一名年約70歲的伯伯,先接到以「唔係唔記得我啊」的遠房親戚來電,對方花了2至3周與伯伯建立關係,其後用官員身份以同一電話號碼致電老伯,指「你舅仔被捕,要花數萬元救他」,老伯接到來電後受驚,打算前往銀行滙款,幸其兒子巧合致電揭發事件,老伯才未有失財。

鄺建議年輕人多與長者溝通,並提醒長者接到自稱遠房親戚或親友來電時,可要求對方講出自己的全名;遇到滙款要求時,更應先收綫與可信任的親友商量;即使對方自稱是子女,長者亦應先收綫,再致電予子女核實真偽。

撰文 : 鄧穎琳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