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校園欺凌比率稱冠 男生被屈偷拍裙底兼改花名致抑鬱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4/20 20:57

最後更新: 2017/04/20 21:03

分享:

分享:

港大接連爆出2宗疑似集體欺凌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一項大型國際調查發現,在54個受訪國家或地區中,本港學生被欺凌比率最高,達32.3%,即每3名學生中,就有1人自稱每月被欺凌幾次,當中包括不同形式的欺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5年向參與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54萬名中學生進行調查,他們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年約15歲。

根據最新公布的結果,在其中54個國家或地區,平均有18.7%學生自稱曾遭校園欺凌,當中包括覺得遭人襲擊、「被講是非」,被排斥、被威嚇及被作弄等。

以本港計,受訪學生約5000人,來自138間中學,有32.3%學生稱在一個月內最少曾數次遭到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是54個國家和地區中,比率最高,遠超英、美、日、韓。

亞洲地區中,只有10.7%台灣學生自評曾遭欺凌,為排名中第二最低的地區;日本排第19,校園欺凌率為21.9%;新加坡排11,比率為25.1%。

【延伸閱讀】港大疑再爆欺凌醜聞 男學生下體拍打同學頭部

TOPick綜合以下校園欺凌實錄:

1. 被屈偷拍裙底兼改花名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曾有一名中二男生遭同學冤枉偷拍裙底,雖然當年找不到偷拍的照片等證據,但女教師卻一口認定該名男同學確實曾偷拍裙底,男同學被改花名,全級流傳。

男同學最終忍受不了被欺凌的壓力,於中三選擇轉校,但事件已對他造成不能磨滅的創傷,令他不願意再結識新朋友,認為其他人都與當年欺凌他的同學一樣。

最終他更患上抑鬱和焦慮症,每次上學時都會很驚和緊張,如臨大敵。他最終到外國升讀大學,但3年的課程,他至今已第6年修讀,仍未能完成課程,因為平均一年,他只有一半的時間上課,結果不斷要重讀。

2. 愈投訴愈欺凌

鄒凱詩指,另有一名中二學生帶小量金錢回校購買食物,豈料遭另外一名同學偷去其中2元,該名同學更向中二生稱:

啲錢又無識別,都唔知係唔係你嘅?

中二生不忿,向老師告發,但老師卻因為只涉及小量金錢而視為小事,要求兩名同學自行處理事件。

結果該名偷錢的同學繼續欺凌該名中二生,包括偷取對方的筆。

【延伸閱讀】鄭丹瑞評港大疑似欺凌事件:低俗品味

3. 玩 VS 欺凌?

鄒凱詩指,曾有一名中一學生於午膳時,遭一名同班同學捉住雙手,另外一名同學則將該名中一生的頭壓向飯盒中。事件由兩名同學共同犯案。

4. 改圖等網絡欺凌 

曾任註校社工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服務主任鍾慧妍指,曾有學生拍照後,照片遭同學改圖,將其頭像貼在動物的圖像上,然後再於社交媒體上「洗版」。

另有學生們透過在社教網站或即時通訊軟件中,開設私人群組,在群組內不斷抹黑或責罵某同學;也有學生以「起底」等方式欺負其他學生。

【延伸閱讀】林超英:大學的高尚靈魂去了哪裏?

鄒凱詩指,根據臨床經驗,與2015年相比,整體校園欺凌的個案輕微增加約2至3%,但網絡欺凌卻增加近10%。

鍾慧妍則認為,對本港中學生自評曾受校園欺凌的比率稱冠感到意料之外。她指,過去3年校園欺凌的問題沒有變得特別嚴重的跡象。但與10年前比較,近年網絡欺凌的問題變得嚴重,主要由於學生持有智能手機,24小時都能夠透過電話接觸其他人,密集式的接觸或導致產生不同形式的網絡欺凌。

對本港學生進行不同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卓敏講座教授侯傑泰認為,雖然OECD的調查有其參考價值,但不用因為本港學生自評的比率冠絕全球而感到緊張。

他指,傳統的「常識」認為,美國或英國的校園欺凌問題比香港更嚴重,調查結果與我們認知的常識不同,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問題或學生對欺凌的定義不同。他舉例:

『name-labelling』,亞洲地區會翻譯為「改花名」,但是否每位學生都會視被改花名為欺凌呢?外國學生或認為改花名只是小事,而不自評遭欺凌,導致調查結果出現差異。

教育局發言人指,OECD的調查結果主要根據抽樣學生的觀感,而有關學生的觀感會受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所影響,在分析相關結果時,應小心審慎,不應單純作跨國的比較。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過去3個學年,涉及校園欺凌個案的中學生每年約為120人。局方強調,絕不容忍任何校園欺凌行為,會繼續與各持份者緊密合作,檢視各方面需要加強、優化或改善的地方。

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教路,被欺凌的事主也應先了解被欺負的原因,可能欺凌者只是為了「笑他」,若事主在過程中給予很大的反應,甚或欺凌者所期盼得到的反應,如表現得很驚等,只會令欺凌者變本加厲。

胡指,當發生欺凌事件時,事主應思考:「佢要我的反應,我係唔係要畀佢?」事主要學懂保護自己,了解當事件發展到什麼程度時,必要離開現場,然後將事件告知其他人,不要自己獨自面對,同時也讓欺凌者知道事主也有人支持。事主甚至可以透過將事件「揚開去」的方式,表達不會啞忍」的立場,讓欺凌者為其行為付上責任。

【其他熱話】贏在轉跑綫?趙榮德:很多DSE狀元來自普通幼小

【其他熱話】男童手指被夾玻璃門隙 醫生提醒救人兩大忌

【其他熱話】張國榮陪伴骨癌歌迷走過最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