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旗袍不老套 香港培道中學學生縫出時代感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5/09 14:1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5

分享:

分享:

16 位同學上周親自穿上自己的旗袍行時裝秀,作品都在傳統上變奏,有的加入貼滿羽毛的裙擺,也有同學直接在衫上畫竹和縫上梅花。(黃建輝攝)

香港培道中學為推動傳統華服,連續兩年邀請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師傅入校教授同學一年,並舉辦時裝秀讓同學展現自己作品。

策劃人視藝科許朗慧老師和旗袍收藏家袁建偉(Helius)同因過去經歷過學習旗袍的艱辛,故望能把旗袍文化普及,讓中學生也能親自體會,繼而欣賞。

不想這一代總視傳統為老套,不明點解要着而去抗拒。若課程能令一個小朋友愛上旗袍,已很值得。

旗袍班長達 9 個月,去年首屆只讓中三至中五同學參與,今年則有中一同學參加。課程由封有才師傅教授,並會由學生構思自己的個人化設計,到最後階段,學校會安排一場時裝秀,為學生化粧梳頭配合旗袍展示。

老師傅親自傳技

Helius謂堅持找正宗師傅親自教授,除了技術正統,也覺得老師傅每一句都是口述歷史,可讓新一代認識一件旗袍背後的心血。

去年我們帶同學到深水埗布市場揀布,並了解布料發展和特性,課程後段更會邀請專業化粧師義務教同學化粧、髮型設計,甚至由旗袍人像藝術家教學生畫旗袍人像,希望讓學生全方位認識這藝術。

策劃課程的許老師和 Helius 謂學生一手一腳造到件衫,多會對華服改觀。(湯炳強攝)

Helius眼見很多學生一見到傳統東西,就說不喜歡,但只有她們徹底體會過,才能由心出發去確定應否喜歡。由於對旗袍熱愛,他3 年前很想找老師學習,卻處處碰壁,有感坊間課程太商業化,學了一年連一件衫都做不到,一度很失望。

令我們思考到傳統工藝門檻太高,沒法普及,肯定失傳。所以想跟許老師推廣,至少讓新一代知道旗袍是怎樣一回事。即使真的不會再碰,起碼有一個人欣賞,我們也感到很值得。

封有才師傅是本地5位仍在職的旗袍大師,他按照傳統手法教授,例如會用粉袋彈粉劃綫、要學生用漿糊製作企身的衣領等。(湯炳強攝)

中銀、雨林變旗袍

今年第二屆舉辦旗袍班,同學中有不少學了兩年,愛用生活為題材設計旗袍的林心弦(中五),今年用了水母表達慢活想法,取到最奪目奬,她謂最難是用衣車,但首次成功車到水母的百褶效果,很開心。

心弦去年的作品「活着」也是用生活作題材,畫上「花肺」,表達女性和旗袍一樣富有生命力,盼望旗袍可以復興。(由受訪者提供)

做旗袍很考耐性,每一樣功夫都很難,過程很多挫折,不過也最享受跟師傅研究,封師傅好好人,常鼓勵我們慢慢來!一定做得到!因他要求正宗手法,故全部要跟足,大家都試過拆綫重來。曾有低班同學已完成八成,但師傅要求她拆過,辛苦到喊。

葉滙彥(左)和林心弦同用了白色,滙彥的旗袍尾用了羽毛貼滿一條長裙擺,希望作品表達出法律的束縛和自由的對比。(黃建輝攝)

同學作品都在傳統上變奏,當中不少學生會為旗袍加製配件。例如有一件粉紅色的「踏梅尋鹿」,學生親自繡上梅花外套,也有學生把旗袍變成建築物。中三的張慧君創作的「銀旗」,便大膽地用了中銀大樓去變化旗袍(作品獲最具創意獎)。

行天橋時要顧及重量,故我用了輕身塑膠條做了兩座中銀的副樓。而件衫是主幹,最難是想觀眾一看便明,故思考用甚麼物料去呈現窗花也最傷腦筋,而每件配件要逐綫縫到袍身,想過如此辛苦,但我想挑戰下難度。

中五的莊雅晴設計了「熱帶雨林」旗袍(獲最佳表現獎),上面縫上靈芝。(黃建輝攝)

由莊雅晴創作的「熱帶雨林」(獲最佳表現獎) 滲入環保概念,令人一見難忘,其作品如同把大自然着上身,她謂最難造是背部的靈芝。「我想件衫有立體感,找了硬身布料去摺出一列靈枝,我曾上網研究雨林植物,並上淘寶網買材料設計,製作時沒有畫紙樣,隨心去拼合。」

【延伸閱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99%小學生原校升中【有片】

【延伸閱讀】港華仁研轉直資 還有幾間官津英中「神校」?

【延伸閱讀】陳美詩從神校步入娛樂圈 那些年協恩的娛圈女神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