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平安藥」清單 外遊健康貼士【藥物篇】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5/15 13:5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5

分享:

分享:

暑假將至,亦是旅遊旺季,市民出遊時更要留意健康問題。今年曾有港人到訪非洲後感染瘧疾,亦有人到南美洲後感染寨卡病毒,為本港首宗個案。

消委會《選擇》月刊邀請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葉啟明醫生提供意見,指出外遊前的疫苗注射及醫藥準備貼士:

1. 帶備平安藥

消委會指,市民如打算在暑假外遊,最好在出發前4至6個星期諮詢醫生意見,是否需要預早接種疫苗或服用預防藥物。

除了預防藥物外,消委會亦建議帶備平安藥,以備不時之需,包括:

  • 止痛退燒藥
  • 腸胃藥
  • 傷風感冒藥
  • 抗敏感藥/止痕藥
  • 暈浪丸/止暈藥貼
  • 消毒傷口用的酒精濕巾/藥水膠布/繃帶

消委會指,平安藥可往相熟的家庭醫生配備,醫生會按外遊人士的需要及病歷,處方一些合適的應急藥物如感冒藥、腹瀉腹痛用藥等,並會給予相關服用指示。

市民亦可自行到藥房配平安藥,不過須清楚告知藥劑師自己及同行家人的服藥紀錄和藥物敏感紀錄等資料。

長期病患者,如患有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或高血壓的人士,應先諮詢醫生。如需每天服藥,應帶備整個藥袋,附上患者姓名、藥名、處方藥物的醫院及診所名稱等資料。

日常服用的藥物應以手提行李隨身攜帶以免遺失。如需攜帶特別藥物或醫療輔助儀器,應於出發前請醫生簽發簡單的病歷紀錄包括藥物及儀器資料等以便海關過境查問,或有需要在當地配藥或接受治療時供醫生參考。

長途旅行的旅客更應向醫生諮詢服藥劑量,如糖尿針注射分量及時間,以作適當調整安排。

2. 針對疾病接種疫苗

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及近赤道的地區,例如非洲、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都有較大的旅遊健康風險。但由於航空交通發達,令傳染病更易於環球傳播,到較先進的地方旅遊亦有機會感染傳染病。

現時部份疾病如黃熱病、甲型肝炎及流感等有疫苗可預防,市民可旅遊前接種相關疫苗:

  • 黃熱病

黃熱病由伊蚊或趨血蚊傳播,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流行,潛伏期約為3至6天。病徵包括黃疸、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噁心、嘔吐、疲勞,甚至出血(口、鼻、眼、胃等)、休克和器官衰竭等,重症患者多數會死亡。

黃熱病目前未有有效治療的藥物,最佳預防方法為接種疫苗,接種一劑便可保護終身。根據《國際衞生條例》,各國有權要求到訪旅客提供黃熱病疫苗接種證明,即俗稱「針卡」的疫苗證書。

接種疫苗需在衞生處轄下的旅遊健康中心進行,診症費為315元,接種黃熱病疫苗及獲發證書的收費為200元。接種疫苗後會獲發證書,但疫苗在初次注射10天後才產生足夠免疫力,證書亦在10天後才生效,有需要的人士應預留時間接種疫苗。

雖然接種黃熱病疫苗一般是安全的,但亦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60歲及以上人士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亦不建議孕婦、不足9個月大的嬰兒、高齡、對雞蛋過敏者或患有免疫力抑制性的疾病患者接種該疫苗。故上述人士應考慮是否到黃熱病流行的地區旅遊。

  •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一種病毒性肝臟疾病,最常見但有疫苗可預防。一般由食用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食水引起,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較大感染機會。

雖然甲型肝炎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但只要保持營養均衡,大部分患者都可完全康復並終身免疫。甲型肝炎的病徵包括發燒、疲倦、腹部疼痛、食慾不振、作嘔、腹瀉及黃疸,嚴重患者有機會出現急性肝衰竭。

甲型肝炎預防疫苗十分有效,1歲以上的人士均可接種。而接種首劑疫苗後約需2至3個星期才能達致最佳的免疫能力,所以旅行人士應預留時間提早接種。在接種首劑疫苗之後的6至12個月內接種第二劑疫苗,便能終身免疫。

  • 流感

世衞建議,季節性流感疫苗有助防止感染南半球與北半球當年分別流行的某幾種流感病毒。但南北半球的流感季節不同,北半球主要由11月至3月,而南半球主要由4月至9月,而同年份流行的病毒品種亦有分別。市民應在外遊前,留意該地區的當季流感疫苗,並盡早安排。

3. 外地求醫貼士

消委會指,在外地求醫,應保留或記下服食過的藥物。如回港後仍有不適,應再看醫生,並把外地求醫服食過的藥物給香港醫生查看。

如旅行返港3個月內有發燒、持續腹瀉、嘔吐、黃疸、泌尿紊亂、皮膚病等症狀,也應盡快接受健康檢查,及必須告知醫生自己曾到過甚麼地方旅遊,以便醫生診症。

另外,部份由蚊傳播的疾病如瘧疾、登革熱及寨卡等未有疫苗(其中瘧疾可以口服藥物預防),要預防這些疾病,可留意消委會防蚊小貼士。

【其他熱話】雨後陽光蚊蠓夾擊 20元家居防蚊攻略

【其他熱話】帶着幼兒搭飛機 空姐媽媽分享5大親子服務

【其他熱話】兩匹變頻冷氣大比拼 「三菱電機」膺慳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