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中風新療法 88%成功通血管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5/18 08:35

分享:

分享:

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謝曼瑜指,希望未來繼續推廣動脈取栓術。

瑪麗醫院現時每年接收逾600名中風個案,8成中風患者屬缺血性中風,當中3成因動脈血管閉塞所致,一旦發病需分秒必爭。

院方於05年引入動脈取栓術,為動脈血管閉塞致中風患者提供治療,成功通血管機會增至88%,治療空窗時間亦由4.5小時延長至6小時。

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謝曼瑜指,以往動脈血管閉塞致中風患者,須於發病後4.5小時內注射溶血針治療,惟即使注射後亦有有6%病人有腦出血風險,當中一半病人死亡。院方引入動脈取栓術,於患者大腿血管置入幼細導管,循血管伸延至閉塞位置,如吸塵機般把血塊吸住並拉出體外。

謝續指,據5份來自澳洲、美加等地就逾1,000名動脈血管中風患者的研究顯示,手術清除血塊較以往注射溶血針的治療空窗時間,由4.5小時延長至6小時,成功通血管機會較傳統方法約3成增至88%;有46%接受溶血針及手術的病人在3個月內重拾活動能力,術後可自行行走;康復比例比只接受溶血針治療的病人高20%。

謝曼瑜表示,曾服薄血丸或身體其他地方有出血、以往不宜接受溶血針治療的患者,現時亦可接受動脈取栓術治療;不過,新手術亦有10%風險引起血管撕裂等併發症,3星期內曾做過血管手術如通波仔及高血壓等則不宜進行。

公立醫院每年接獲過萬宗缺血性中風新症,謝指隨人口老化,會更多人出現心律不正,患缺血性中風險亦會增加,提醒如出現突然失語、笑容不對稱等症狀,有機會出現中風,應盡快求醫。

【其他熱話】食魚生染寄生蟲 日本女星腹痛中毒入院

【其他熱話】孩子不自控地眨眼睛是受壓的警號

 

撰文 : 袁楚楚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