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人心臟不再跳動 護士最難說出口的話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5/23 10:4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4

分享:

分享:

「婆婆佢已經走左... 我地而家會幫婆婆拔走身上的喉管,你地轉頭可以係床邊陪多婆婆一陣,同佢講最後既道別... 然後我地會將婆婆既遺體轉送到殮房,你地會唔會想陪佢一齊行落去?」

說最後的再見。

那是我在短短的護理生涯中,覺得最難說出口的話。

記得第一次親手接觸死亡,親手進行遺體護理 (last office),是護校二年級那年,在某個內科病房實習的時候。曾想像過接觸死亡和遺體的感覺 --- 我以為自己會很傷感,或者會忍不住流下眼淚。但當我和病房助理一起為婆婆進行最後的護理時,我發覺一切比我想像的要來得平淡。

床上那還溫暖的身體、尚未變硬的四肢,和你和我,其實也很相像。只是她的心臟,從此以後也不會再跳動了。我以為,死亡不過如此。

直到畢業成為小護後,我才發現最困難的,從不是全力搶救,也不是抓緊拳頭;最難做到的,是溫柔的放手,然後把再見向別人說出口。

還是學生的時候,你不需要對他或她說太多,只需聽著護士的指示在病房做份內的事;只是當你從紅色的裙子,長大後換成正式的護士制服,也意味著你要學習把悲傷和心碎,向不認識的某某說出口。

看著某君的心跳和血壓,數字一直向下滑;你開始拿起電話,撥著家人的號碼,說病人快不行了請他們盡快趕來。當他和她坐在床邊,作為主責護士的你,看著屏幕上的心電圖,從 sinus rhythm 變成 idioventricular rhythm 再變成了直線。你待他們看起來平伏了一點後,再次拿起了電話,請醫生來証實死亡。

對你來說,這不是一件生死時速十萬火急必需立即做的事 --- 死亡時間,也只是數字而已。早一分鐘、遲一分鐘,其實也沒有差別。何必匆匆整理遺體然後轉送殮房,不留他們多一點喘息的空間?

醫生同事來到,用電筒照照瞳孔、觸摸著那早已不再跳動的脈搏,簡單安撫家屬,然後寫下片言隻語證實病人死亡。然後你終於開口,向他們說了那些你覺得最難說出口的話。

說是「再見」,但你知道他們餘生都不會再見。

你有想過是不是應該要說一些「節哀順變」、「唔好咁傷心」的「安慰」說話。結果你最後作罷,因為你知道那些說話其實不會讓他們悲傷的心情好起來。你最後選擇了放輕聲線、用最溫柔的語調(如果你認識我,你會知道這是多困難的一件事),慢慢地向他們說著領取遺體和死亡証的安排。

時間,才是治癒傷痛最好的良藥。

你故意不用「叔叔/婆婆/病人」、而用病人本來的名字以作解釋,只希望他們聽起來會舒服一點。因為對你來說,那個他/她其實還住在某人的心中。

人類是種特別的生物。

你會記得子女呱呱墮地時的喜悅,父母離世時的哀傷,還有那些重要時刻的每個細節--- 那怕只是陌生人的一個表情、一句說話,幾十年後你也許還會記起。

還記得她在通知家屬病人證實死亡的時候,輕輕搭著家人的肩膀;記得平常快刀斬亂麻的他,如何放慢聲線安慰家人;也記得她如何專業又冷靜地,聆聽著那失去理智而衝口而出的話。

只希望,還活着的他和她,有天想起在天國的某某時,只念記起最美好的。

關於面對死亡,還是有太多要學習。首先要學習好好活着呢。

原文刊於「小學護成長日記」Facebook,TOPick獲授權轉載。

【其他熱話】外科醫生在死亡裡起革命 推環保殯儀:不跟傳統走

【其他熱話】父母走到生命盡頭 女兒拼死拯救還是忍痛放手?

【其他熱話】死亡總是來得太痛 搶救是拯救還是不願放手?

撰文 : 小學護成長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