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黑:走出痛苦的記憶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5/24 03:0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4

分享:

分享:

她是一個很乖的年輕女生,卻一直有心結,難以原諒貪玩和不負責任的媽媽。爸爸自她一歲便坐牢,十多年後出獄跟她希望重建親情關係。她不甘心,埋怨媽媽沒有給她應有的童年照顧和愛,但又對爸爸刻意補償的父愛感到抗拒和厭煩。

活在某段記憶的痛苦裏,不願意走出來,正是持續痛苦的真正原因。

她執着想要一個為她改變的媽媽,卻拒絕爸爸給的愛,又埋怨自小得不到父母愛。我教她試着跟媽媽「交換角色」,既然媽媽像小女孩一樣拒絕長大,便幫助她長大,讓媽媽變成她的「女兒」,告訴她她不知道的真相:從小到大渴求母愛不遂的難過。

把壓在心底的話說出來,令媽媽無法再逃避或假裝不知道。當了「媽媽」後,也可嘗試體諒女兒一直沒能長大的各種原因。都說,兒女都是父母的老師。

同樣,把爸爸當成「媽媽」,那個她一直期待出現、能帶給她溫暖愛的媽媽,好好接受「她」終於回來補償她的愛。只要她釋放胸懷,便會看到她渴求的愛已經出現,她並非沒有親人愛,只是她還在挑,嫌棄那是爸爸給的,不是媽媽給的;是現在給的,不是童年給的。

她沒有學懂被父母愛着不是理所當然,應該好好感恩,並體諒爸爸這些年過得不容易,給他為沒有照顧女兒長大作補償的機會,也是一種孝順。接受愛,才能原諒,解除自己長年的心結,才開始明白她在性格上的種種問題,譬如總是感到自卑、被同事排斥、暗戀的人始終沒有愛上她等等。

交換角色在治療中很多時候很奏效,因為痛苦的源頭大多是自困記憶裏,死守在一個觀點和感受中,無法站遠一點看清楚自我封閉的方位。變換一個角色也是轉換一個角度,觀感自會改變。

文章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原題為「交換角色」

撰文 : 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