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電騙妙捉心理 學識不夠自保
發布時間: 2017/05/30 06:00
最後更新: 2017/05/30 22:09
電話騙徒詭計多端,近月時興偽冒官員行騙,警方更稱有逾半受害者為30歲以下年輕人,且不乏高學歷人士,印證只要摸清心理狀態,人人皆可受騙。
人常自信能輕易識破騙局,但單靠知識、學識其實未夠自保,周日就有科大生報稱遭「公安」訛騙捲入刑事案騙走6,000元,再早幾天更有女律師遭「官員」指控郵遞賊贓、贊助恐襲等,一連騙走245萬元始知受騙。警方推斷,年輕人、留學生或埋首工作及學業,較少接觸本地時事,不認識騙徒手法。但各式騙案廣見全球,如美國一年至少有300萬人受騙,顯然不是沒看新聞解釋得了。
根據美國心理學教授Jim Coan,每個人聽到新意念或講法,大腦必定先行取信,才再翻箱倒篋核實跟記憶裏的事實脗合與否,故人類至少有一瞬間近乎相信所聽到的任何東西,已為騙徒打開大門。再者,另一心理學家Eryn Newman指出,當人們遇到完全不熟悉的議題,每每會依靠所謂「感實性」(Truthiness),即直覺似是真相的東西,騙徒要是能拿出任何疑似憑證,就更有機會成功。
學界早已證明人類抱持權威偏見(Authority bias),特別看重學者、醫生、警察等權威人士一錘定音的講法,是以本港明明已禁止執業牙醫代理護理產品,牙膏、漱口水商一樣愛找演員穿起醫生袍大肆推銷。一口純正普通話人士拿着周密的劇本偽冒「內地官員」,有市民無辜受騙,大概也是情有可原。
警方透露,有受害人既不曾到訪內地,亦不曾網購,跟國內沒有任聯繫,竟然一樣中招。無論港人抑或內地交流生、新移民,不少人對公安抱有莫名恐懼,加上國內部分法規朝令夕改且有闡釋空間,誰又敢肯定沒有犯法?
《時代》雜誌分析,人們多不認識司法、稅務、科網等系統,只要騙徒威嚇目標,必須於死綫前完成指示才不用面臨巨額罰款、長期監禁等可怕後果,人的恐懼本能就會蓋過理性思考,自然地渴望減少損失、責難又或羞欲,唯求盡快解決問題。
退休律師Peter告知《時代》,他為曾支付2,000美元換取繼孫不用「身陷囹圄」懊悔不已,事後回想才發覺自己竟主動替騙徒的故事填補漏洞和做假設,沒質疑過所聽所聞。
人性的弱點多不勝數,騙徒只是由過去常以種金、祈福、補藥等故事藉貪念賺錢,改為利用恐懼變奏出不同的虛構綁架、假冒官員案。所謂山大斬埋有柴,電騙成本甚低,騙徒根本毋須百發百中,有人上釣已足以賺個盤滿缽滿。能於臨門救人脫難的兌換店畢竟不多,心理學家建議,即使只有一絲疑竇,也絕對要多找一兩個親友換個角度作理性分析。
環球欺詐案知多點
- 香港前年共有2,880單電話騙案,涉款逾3億元,去年降至1,138單及2.2億元,今年首4個月至少有279宗,涉及8,490萬元
- 假冒官員騙案佔今年全部案件65%,金額達8,053萬元,為電騙總額近95%,比率較去年全年的92%更高
-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前年共接獲300萬個當地人的詐騙投訴,涉額17億美元,估計另有300萬人沒報案
- 美國國土安全部上月警告,近期常有騙徒以政府號碼致電全國公眾,自稱入境官員並告知對方身份遭盜用,要求核實個人資料
- 慈善機構Citizens Advice曾估計,英國每年多達400萬人受騙,34%為電騙,其餘依次使用網站(24%)、信件及傳真(16%)、電郵(10%)
-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委員會指出,當地人於愛情騙案損失最多金錢,尤以45歲以上人士最易受害
- 知名的「尼日利亞王子騙局」自1970年代歷久不衰,來自西非約8.5萬騙徒常自稱遭脅持又或滯留某地等,以巨額報酬哄騙收件人預先繳款,據估計單是2013年就騙走127億美元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