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優秀的孩子 牛津博士爸爸王澤基:因材施教最重要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5/31 12:48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4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提供

不少香港父母認為應試教育是香港或中國特有,在英美歐洲是不存在的事情。這是對不清楚的東西的浪漫幻想。簡單來說,按經濟學常理,只要供應不是無限,就必須有篩選的辦法。明顯地,熱門學科的學位供應永遠都很缺(否則怎麼叫熱門?),也不可能每一個老師都升職加薪,所以無論是學校挑選學生,還是學校內部升遷,都需要通過對學生的考核來完成。

只要有考核,就有應試教育,就有作弊。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不要認為作弊就一定是學生的事情。今年4月1日,有11個美國亞特蘭大老師因為在標準考試中篡改學生答案來提高成績而被判刑。這在美國並不是特例。香港殖民地年代的A-level考試和會考就是英國GCSE考試的翻版而已。英國的教育制度是否應試教育,對於熟悉當年會考和高考的香港人,大概是不需要討論的事情。法國最優秀的學府如巴黎綜合理工(Ecole Polytechnique)等大學校(Grandes Ecoles),要比巴黎大學等難進很多,當然出路也好很多。但是要進去,就要經過兩年填鴨到不能再填鴨的專門應試訓練,才能進這家每年全法國只收幾百人的理工學院。我們在討論問題前,必須搞清楚事實,不能只是幻想。

熟讀知識 長存記憶

既然評核和考試,和針對評核方法的訓練(貶義地說就是應試教育)是必然事情,無法迴避,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我們應如何對待這事呢?上一期的讀書筆記談過,教育的真正目標是批判思考和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但是要明白實際做甚麼,我們要避免對自己孩子(或者人類)的一些浪漫幻想。在我們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喜歡思考的,缺乏批判思考是老師環境社會或者國家的錯。如果真的是這樣,為甚麼批判思考無論在哪個教育系統下都很難培養出來,或者不同的國家都流行沒腦子的民粹主義?

因為不動腦子是天性,思考是累人的事情。在科幻電影或日常對話中經常有人類大腦只是開發了很小部分的說法。如果開發是指思考,這大概很對,因為大腦大部分的功能都不是用來思考的。如果每講一句話,都要思考一次用甚麼文法,每一個字如何發音,那是很累人的事情。這也是為甚麼同樣是講話,講自己熟悉的母語那麼容易,講剛學會的語言很辛苦,因為講母語不用思考。剛學開車時很累,但開久了就可以邊講話邊開車,因為再不用思考。

上次談過,要「思考」得很好(例如下棋),就要熟讀知識,把知識從短期的記憶系統,搬到毋須思考都能存取的長期記憶。我們必須明白人類的思考能力是很差、很慢的。任何手機的下棋程式都能戰勝99.9%的人類。但是人類卻有很厲害、思考以外的認知能力,譬如不甚聰明的貨櫃車司機可以比幾億美元研究出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更能應付特殊路面情況。理由很簡單,大腦是人類應付生存的工具,如果認路和判別物件都要很長時間,大概無法生存很久。

訓練大腦 不停思考

所以要思考得好和快,重點是有相關的知識和思考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長期記憶的一種,而不是我們認為的思考。擅長做菜的人,無論見到廚房裏有甚麼材料,都可以做點好東西出來。原因是他們腦子裏面有無數從經驗和學習中累積的食譜,隨時都可以拿出來。更出色的廚師,不單能應用一個完整的食譜,而且能只是抽取其中一部分精粹來應付新的場合,也就是推陳出新。學而不思則罔,學會思考固然重要。但是思而不學則殆,沒有背景知識,沒有基礎的思考,只能是發夢和胡思亂想。這是認知心理學家過往30年的研究成果。非常遺憾地,對此沒有任何研究的人,甚至是科學家,總是有意無意地貶低知識的重要性,如愛恩斯坦說「幻想比知識重要」。如果沒有在中學和蘇黎世理工大學嚴格的訓練,不要說發現,愛恩斯坦大概連讀懂廣義相對論中的的愛恩斯坦場方程的能力都沒有。

要讀懂這條方程,需要對張量、偏微分方程、黎曼幾何等相當難的高等數學搞懂。那可不是坐着幻想可以明白的。愛恩斯坦可以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我們引用他說的話來教育孩子時,必須對說話的背景了解清楚。

也有人認為在互聯網的年代,我們需要甚麼知識,只要搜尋就行,不需要再學和記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明確地否定了這想法。我們錯誤地認為大腦像計算機一樣,是一種對不同的輸入都可以同樣地運算的工具。也就是我們錯誤地認為只要學會了思考方法,我們的大腦就能順利地應用這種方法在不同的領域。事實是會下棋的人物理不一定行,很多出色的科學家面對人文科學問題或日常生活問題時也可以同樣缺乏批判思考。任何一個領域的批判思考能力都是需要專門培養的,這和李白無法批評愛恩斯坦場方程式中是否需要宇宙常數一樣。縱然是很類似的事情,譬如培養了學生批判思考地研讀了西方中世紀歷史,在缺乏背景訓練的情況下,他們對中國歷史也會出現不經大腦的判斷。也就是所謂的舉一反三對專家來說也是在非常窄的範圍內適用。簡單來說,大腦只要可以懶惰不思考,就不會思考,因為省力和快速才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的生存之道。

總結來說,應試教育和良好的教育是可以不矛盾的。要考試考得好,其中一個重點是記東西記得牢固。但是我們上面討論過,要懂得思考就要把知識裝進長期記憶系統。這明顯是很難熬的過程,所以孩子不喜歡學習也是很正常。雖然不喜歡思考是天性,但是人也有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愛好。這是進化讓人類能夠保持應付新環境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我們只是喜歡解決問題後的快感,但討厭讓人氣餒的難題。電子遊戲深明這道理。

出色的電子遊戲每一關都不太容易,但都讓你經過一番掙扎後僅僅過關,讓你充滿了成功感。同樣道理,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必須給一個要他花一點力氣,但是又剛好讓他能解決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最出色的老師和教練就是比孩子自己更了解他們的人,可以設計出孩子認為不可能做到的有趣難題,但是在各種鼓勵、威迫利誘和暗中幫助後,最後讓孩子感受到「排除萬難」的成功感。當然,為人父母的你要設計出適合小孩的問題,就必須花時間同時深切了解要學的知識和孩子的能力,缺一不可,沒有固定的方程式。這當然不容易,但誰說當父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希望當一個培養出學習優秀、能思考的孩子的父母?

硬知識很重要,所以必須讓小孩多閱讀,提高常識和知識水平。為人父母的你,把家裏的電視機扔掉,在小孩面前不看手機只讀書,會是你可以給小孩一生最好的禮物。用你所有的辦法,偷呃拐騙威迫利誘,讓你的小孩多讀適合他們程度的書。記得適合他們的程度很重要,不要太難或太容易。要做到這點,你必須和他們一起讀,讀完了好好聊聊內容。誰說當父母容易?但是孩子真的認真上課讀書,但還是記不住東西,怎麼辦?我們下次繼續討論。

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爸爸王澤基,成長於九龍城窮困家庭,現任跨國投資銀行高層、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他將首度公開分享其教育心得,如何在教育上做到低成本高回報?

講座現正接受報名,名額有限!報名請即按此

【延伸閱讀】小一派位將揭盅 曾俊華:別因升學破壞親子感情

【延伸閱讀】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別跟發脾氣的小朋友講道理

【延伸閱讀】葉偉麟:資優兒童心裏的怪獸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王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