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氣不似預期 地下天文台:天文台應學習面對出錯
發布時間: 2017/06/04 16:16
最後更新: 2017/06/04 18:52
天文台「失準」被受質疑,事源天文台原預測昨日(3日)有一道低壓槽襲港,有驟雨和狂風雷暴,但天文台昨早急轉軚修訂預測,結果「大驟雨」變成「大烈日」,多處氣溫更升至今年新高。「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今日撰文,指天文台的解釋令更多市民不滿。
尖沙咀天文台總部昨日下午錄得32.5°C高溫,是今年以來最高紀錄,天文台更一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文台昨日解釋,低壓槽主要在本港以北徘徊,指雨區主要在廣州和本港東北方約50公里,跟預測並非相差太遠。
「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今日在社交媒體帖文,認為天文台的解釋令更多市民不滿,應以科學角度解釋出錯原因,而不是轉移視線。
方志剛現為世界氣象組織屬下之颱風委員會氣象專家,他指,現今天文台的天氣預報其實也是參考外國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再由天文台的預報員修訂而成。
他指,天文台最常用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提供的預報,該中心的成員包括20多個歐洲國家及地區,每年集資用來預報及研究的經費高達5,500萬英磅,預報產品為全球廣泛使用,雖然要收費,表現也堪稱全球最好。
不過,就連這中心今次也預報香港週末期間有雨,結果同樣有誤。
為甚麼投放大量金錢,擁有高速電腦,天氣預報還是出錯?台長解釋,因現時數值模式仍然未能準確模擬大氣變化,特別是降水的部分,經常出現位置及強度偏差。
天文台作出預報時會考慮這一點,所以有時用字相當審慎,但外國預報不會考慮,因此有市民說以後改看外國預報,其實風險更高。
他解釋今次預報出錯的原因,是因香港早幾天吹西南風,提供了大量水氣及不穩定性,為形成大雨製造了條件。
但內陸地區的東北風比數值預報的弱,未能南下至廣東沿岸,結果兩股氣流在香港以北相遇,為廣東東北部、福建帶來大雨,台灣更是重災區,部分地區兩日雨量超過1000毫米。
方志剛與天文台的解畫其實差不多,但方志剛批評天文台:
雨區離香港不遠,大範圍預報尚算正確,這種轉移視線的解釋,令更多市民不滿。
方志剛指,作為市民,氣象知識一般不高,相信天文台是最正確的做法:
天氣預報不能百分百準確是一個事實,也不是用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甚麼時候出錯,出錯之後怎樣向公眾解釋,就成為關鍵。
他認為,完全依賴天文台而不留意天氣變化作出應變的話,當天氣不似預期而天文台未有將真相告訴市民,就會令市民不便甚至造成危險。
他指,既然天氣預測會出錯,天文台也應學習面對,以科學角度解釋出錯原因,而不是轉移視線,才能維持天文台的專業性和認受性。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世倜今日(4日)再回應事件時指,不會說之前的預測正確,但大範圍預報也沒有錯;會檢視今次的情況及了解失誤的原因,未來希望做得更好。
陳世倜又指,同意地下天文台台長發表文章的內容,也希望讓市民留意到,以現時的技術無法百份百預測天氣,天文台會以觀察、及給合不同電腦模式的預報資料作最佳的評估。
他再度解釋,昨日廣東受一道低壓槽影響,大氣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對流天氣集中在廣東較內陸的地方,估計對香港的影響並沒有完全出現;而炎熱的偏南氣流影響本港,出太陽使各區天氣更熱。
他補充天文台於2015-2016年度,首三日的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有92%,仍有8%是不滿意。
市民不是科學家,若解釋得太技術性未必做到效果,未來會考慮在適當的地方,如網誌或天氣隨筆,進一步仔細解釋。
【延伸閱讀】今年夏天熱辣辣 天文台料高溫少雨
【延伸閱讀】天文台下月推「十四天最低溫度概率預報」
【延伸閱讀】淘寶吊扇燈慳電實錄 建築師推介蝸居降溫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