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追風百年 點解會叫「掛」風球?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6/04 16:52

最後更新: 2017/06/04 17:25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正當天文台天氣預報近日備受爭議,天文台今卻透過「政府新聞網」,解釋追風百年的經驗。

天文台透過「政府新聞網」fb的影片指,以往本港遭受颱風襲港時,需於信號站掛起鐵製風球信號,向市民告知颱風消息,「掛風球」因而得名。

(擷自政府新聞網fb短片)

天文台的一個鐵製風球約重25公斤,初期需以人手攪動懸掛掛,後來改為電動升降,惟過程並不簡單,需合兩人之力需時10多分鐘少完成步驟。

天文台總科學助理馮國柱以「T」字型風球信號為例:

T字型如果掛一號風球時是倒轉的,譬如掛開三號風球時,我們就要放下三號,拆開掛繩後再調轉佢,駁上條繩後只一個同事會拉住,一路升上去再固定,可能要十幾分鐘才可做完這個步驟,天氣不好時都幾辛苦,如下大雨、刮大風,同事可能渾身濕透。

(擷自政府新聞網fb短片)

香港60年代時最多有42個信號站,大部分設於警務處及海事處,由當值警員或海事處人員會負責懸掛及除下風球,其餘的信號站,就由天文台科學助理當值。

天文台解釋,熱帶氣旋警告早於1884年起發出,最初使用鳴炮方式懸掛警告,惟風炮於颱風十分接近香港時才會發出,對市民的警示作用不太足夠。至1917年才使用數字系統,信號由一號至七號,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並再於1931年正式採用一號至十號的颱風信號。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解釋:

當年一號相當於現時一號戒備訊號,而二、三、四、五號,就相當於今日的八號風球,六號就似今日的九號風球,代表烈風增強,七號風球風加最強,等於今日的十號風球。

不過,天文台及後發現,五號、六號、七號及八號颱風均屬風力一樣的烈風,僅代表四個不同方向吹來,惟市民卻誤以為風力有轉變;遂於1973年整合五至八號風球信號,至今日常見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

隨資訊發達,天文台現時毋需再「懸掛」風球,改以「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掛風球自此成歷史。

天文台自70年代就陸續關閉信號站,全港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亦於2002年1月1日關閉,現時用作擺放最後一批風球,並存有珍貴歷史圖片。

天文台今年稍後會舉辦活動,讓公眾到長洲信號站參觀,了解數字信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