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毒海的開明爸爸 鼓勵兒子發展自己興趣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6/13 15:5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4

分享:

分享:

浪子回頭金不換,誰會想到一個曾經染有毒癮的人,如今洗心革面成為一個顧家好男人?外表打扮酷似嘻哈繞舌歌手的歐建樑(春麗),原來曾步上歧途而染有毒癮,幸得宗教信仰令他重回正軌。他自言父親的教導影響自己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令他給予兒子很大的自由度探索興趣,更讓小朋友在家接受教育。

春麗工作忙碌仍不忘抽空陪伴兒子,他在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所出版的《吾係好爸爸》的訪問文章中提醒各位爸媽指,

有小朋友後一定要自己帶,有些時光過去了就無法追回。

以下為訪問原文:

何謂好爸爸?單憑歐建樑(春麗)的外表實在難以聯想:黑色鴨舌帽、鬆身衛衣、牛仔褲,套在黝黑的皮膚上,酷似不羈的嘻哈繞舌歌手。若再仔細看,外套上印著「AMEN」,原來他早已修心養性投向神的懷抱,如今致力於教會、工作和家庭,成為一個開明的好爸爸。
 
春麗的確有一段不羈的歷史。曾經,他是娛樂記者,但在登上事業高峰的同時,迎來了人生中的歧途,染上毒癮,多次迷失與接近死亡……然而,他毫不避諱地告訴兒子這些往事,就如他滿身紋身但依然願意坦然和兒子洗澡,對兒子毫無隱瞞。春麗的坦白亦換來當年僅四歲的兒子爽朗的一句支持:

你改過便無事。

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對他來說,過去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現在與家人和神的時光,他強調是神令他學會如何愛家人。談到神,春麗直言:

我是另類的基督徒爸爸。

相片來源: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

所謂另類基督徒,並非指異端邪教,而是對事物的開放程度,對於兒子的教育,春麗沒有什麼包袱和禁忌。有些基督徒不希望小孩接觸魔法、超能力等有違《聖經》的話題,但春麗會熱烈和兒子討論兩人都喜歡的超級英雄,例如會向他解說世上有好人亦有壞人、超級英雄大量湧現是和二戰有關等知識。他強調,與內容相比,親子教育更為重要:

跟孩子一邊玩遊戲機一邊交流,與扔下遊戲機讓孩子獨自玩耍,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無論是否與宗教相關,春麗都會以開放的態度,教導兒子認識各種事物。

爸爸對我影響好深。

春麗與兒子合照(相片來源: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

春麗坦言現在的教育方式主要受父親影響。春麗小時候在農場長大,父親經常讓他到處跑,很自由,正如現在他讓兒子任意探索自己的興趣。最近,兒子鍾情於Lego的定格動畫(stop motion),精於媒體創作的春麗於是向兒子傳授製作定格動畫的秘笈。當同齡的小朋友每天埋頭苦幹操練補充練習,而他的兒子就在學習影片剪輯,換言之:自己喜歡的東西。

他認為,能夠在兒時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正因此,春麗堅決拒絕讓兒子接受被動的填鴨式教育,無悔地逆流,選擇讓兒子接受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
 
現今怪獸家長盛行,常常以名利物質優先。春麗當然不會讓物質成為親子關係的束縛,包括在獎勵兒子的時候:

獎勵並非以物質為必要。

原來,有時用爸爸的陪伴作獎勵,孩子已經歡天喜地。即使是物質的獎賞,方式亦與別不同,例如面對兒子在凜凜寒冬中拒穿外套,春麗會與兒子立下君子之約,如果一個月內沒有生病,就把看醫生的錢用來買Lego。這種教法雖然較為另類,卻帶來了父子間的雙贏局面,春麗不費吹灰之力,兒子便自動乖乖穿衣。

春麗真正用來維繫父子情的,是特別的相處時光,他陪伴兒子時,會在四個身份之間自由切換。兒子學單車時,爸爸是教練(因為尤其小朋友容易不聽爸爸的話,但卻不敢不服從教練);學功夫時,爸爸是師父;訴心事時,爸爸又是朋友。如此開放獨特的相處模式,為兩父子建構出親密而又和諧的關係。

相片來源: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

 雖然平時工作忙碌,陪伴家人的時間有限,但春麗不斷爭取與兒子共處的時間。當春麗被問到分享與兒子最溫馨的時刻,他不由自主地「吓」了一聲,原來在春麗心中,在一起已經最幸福,無需驚天動地的故事。在訪問過程中,他如數家珍地分享與兒子小時候的溫馨照片:

這個兒子兩歲踢球的時候、這是五歲的時候、這張是我們一起去台中。

即使這些相片已經看過無數次,春麗每一次重看,都會不期然地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工作再忙也好,要珍惜相處時光。

有小朋友後一定要自己帶,有些時光過去了就無法追回。

另類的好爸爸說。

相片來源: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

編按:內容授權自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2017 父親節出版 《吾係好爸爸》 (非賣品)。該書邀請五位來自不同階層的父親,親身分享他們的故事,希望讀者特別是爸爸能夠從中得到啟發,汲取經驗,立志當一個更好的爸爸。全書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播系三、四年級生親自訪問及編著。文章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嘻哈春麗 另類開明好爸爸」。

【其他熱話】專訪「傻爸爸」:帶3歲女兒踏單車遊台的浪漫

【其他熱話】胡兆康與父親的故事重現銀幕:為爸爸打下去

撰文 :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