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前考數理靠查字典 公開試證書以人手用毛筆抄寫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6/07 07:00

最後更新: 2017/06/08 10:50

分享:

分享:

計數機是公開試應試必需品,但在1980年前,原來考生都不能帶計數機入考場,要完成複雜的運算,要靠考生翻閱「四位數表」,相當費時。而在電腦未普及的年代,本港公開試證書上的中文姓名,都是以人手用毛筆抄寫,10名繕寫員要在1個月內寫完10萬份證書。這些公開試的歷史點滴,市民可在今起舉行的「專業考評40年特展」重溫。

對於「四位數表」,新一代可能聞所未聞,但當年考生需要從密密麻麻的數字中尋找答案。(張永康攝)

當年考生不准帶計數機入考場,遇上多位乘數,甚至sin , cos等題目,就需要動用到「四位數表」。當時的考生需要像查字典般,翻開「四位數表」找到對應數值,再計算答案,相當費時。

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總經理溫德榮指,當時備有十多萬份「四位數表」,即時在考場發給考生,而考生從初中開始,亦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四位數表」,直到1980年考生獲准使用計算機後,「四位數表」才逐步被取代。

考評局前稱考試局,這個當時使用的印鑑,曾為無數公開試證書蓋下印章。(張永康攝)

同樣不敵時代巨輪的,還有名為「繕寫員」的職位。原來當年考生證書上的中文姓名,皆由人手用毛筆抄寫。考評局考試系統組經理張美玉憶述,由於證書不能帶走,「繕寫員」每天需要在同一間房抄寫,平均約10人在1個月內,須寫完逾10萬份證書。若有瑕疵,或吹乾過程中不慎弄花,就需要重印證書再重寫。

【延伸閱讀】拆解公開試秘密 英語聆聽背景音樂點解用「綠袖子」?

1989年以前的公開試證書,均是由人手用毛筆抄寫中文姓名。(張永康攝)

考評局現已改用全電腦化改卷,閱卷員拖行李箱帶走試卷的情境不再,很多費時失事的人手工序亦陸續被淘汰。蔡熾昌在考評局任職秘書長12年,任內最深刻的一件事,是1996年中文科考試,題目要求考生撰文宣傳中國傳統節日,很多考生都選擇了中秋節,而且內容近似,調查後發現文章來自補習社範文。

通識科並非到文憑試才出現的新科目,早在高考年代已有相關課程。(張永康攝)

他憶述︰「當時需要人手抽出回答該題目的答卷,共約8000份,專責小組找出600份與範文接近的文章,再逐篇逐段逐句比較,判斷考生是否背默。」在電腦化的時代,即使評卷再出現問題,亦可省卻很多麻煩。

考評局展出多張不同年代的準考證,部分證書真有其人,並非樣本。(張永康攝)

考評局今年踏入40周年,6月7日起會在新蒲崗辦事處舉辦「專業考評40年|特展」,展出一些過往考試的檔案資料,如證書及刊物等,亦設有網上展覽

【延伸閱讀】考評局「天書」 揭公開試運作

會考英文科於1986年首次加入聆聽考試,除了可看到當年的錄音帶外,市民亦可用智能電話掃描QR Code,重溫該段考試錄音。(張永康攝)

1980年高考物理科的試題,經過37年仍未開封。(張永康攝)

考評局在新蒲崗辦事處展出過往考試的文件,不少展品年代久遠。(張永康攝)

撰文 : 劉晉婷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