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健康指數不反映室內情況 煮食吸煙增加室內PM2.5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6/08 16:52

最後更新: 2017/06/08 16:52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記者袁楚楚攝)

現時政府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只靠16個固定監察站測量社區戶外的污染物,但身於室內是否可以避開污染物?

思匯政策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公佈《新一代感應器監測個人在香港暴露於PM2.5環境報告》,研究使用新研發的感應器量度個人曝露於空氣污染物情況,記錄地點如家居,工作場所,及消閒場所等。發現家居測量的PM2.5、即「微細懸浮粒子」含量明顯高於辦公室,甚至略高於交通工具,市民面對的健康風險大大被人低估。

研究於2015月12至去年5月進行,73個義工24小時隨身㩦帶午餐盒大小的感應器,並計算每人四周環境PM2.5的含量。

義工收集得來的數據和香港政府提供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數據相差甚遠,認為市民面對的風險大大被人低估。

研究結果顯示,義工於平日有約一半的時間留在家中,以及有80%時間留在室內,顯示政府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未必反映到室內的空氣情況。

結果又指,家居所測量到的 PM2.5含量明顯高於辦公室,甚至高於部份交通工具。

感應器大小如一個午餐盒(經濟日報記者袁楚楚攝)

香港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院助理教授寧治博士指,室內的PM2.5來自不同源頭,例如煮食、吸煙、室內設計等因素。

思匯政策研究所夥伴及前研究總監吳家穎指,行人普遍持續處身於比世衛建議的PM2.5標準高兩倍的環境,認為香港政府仍然要把空氣質素標準收緊,與世衛看齊。

研究團體隊希望,未來可以設計新一代、更輕巧細小的感應器,提供實時或個人化數據,讓有需要的人如哮喘病人在決定到哪去時有更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