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囤積物品成病態 各地怎應對?

City

發布時間: 2017/06/14 08:00

分享:

分享:

屯門安定邨去年有廢紙雜物堆積如山的公屋單位起火冒煙,過百名居民須疏散,有80歲老翁吸入濃煙不適送院治

作者Facebook專頁

戀舊囤物豈止長者?和富社企日前公布調查結果,本地年輕人及女性易於強迫聚藏,文具、化粧品俱是熱門物品,令人終於驚覺囤積成性,原來已是困擾多國的精神病。

和富發現,分別多達3、4成成年受訪者有逾10對鞋、5個背包又或20件T恤,驟眼看似只是消費、速食主義的禍害,但一併分析購物及儲物行為的話,和富估算近六成人有強迫囤物的苗頭,生活已經受困擾。

親子、情侶間偶會互罵垃圾佬、購物狂,以為無傷大雅,其實業界天書《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早將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列為獨立精神病,有估計美國患者高達1,800萬,英國亦起碼逾100萬,情況愈見嚴重,卻未有足夠診治。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指出,囤積病人常隨意儲起未來可能有用又或有情感價值的東西,部分人會感到較安全;即使旁人眼中迹近垃圾,要捨棄的話,病者一樣極度苦惱。不若收藏家會井井有條擺放及展示藏品,英國國民保建署(NHS)稱,囤積病人的物品常會凌亂堆積,連日常煮食和清掃都受影響。

囤積病固然可為患者帶來經濟、社交、精神壓力,但亦跟家居跌倒、癡肥、呼吸系統疾病等個人健康風險息息相關,患者有可能同時患上抑鬱或腦退化等心理、腦神經疾病,更隨時造成最致命的火災,削弱公共安全。

各式研究員、社工、心理學家、防火及公眾健康官員近年於美加已組成了逾100個特別小組,訓練醫生及社區如何辨識及處理患者,Perth and Kincross上月亦推出蘇格蘭首份囤積病協議,誓言以跨界別行動助患者重掌生活。

囤積病無分男、女,有家族病例者是高危一族,病徵時於青少年時期已顯現,但專家指病情多隨年齡而惡化,離婚、喪偶或其他生活危機均可以是爆發契機。可推斷人口愈益老化的香港,問題只會愈發嚴峻。

不少病人常不覺得囤積有問題,也有人因羞愧諱疾忌醫,惟即是主動求診,醫治亦相當費時。心理學家Carol Hevia指,要處理積存報紙的病人,或要他坐着細看專人摸遍他每張收藏,好讓其焦慮感慢慢減少。愛囤積「有用」物品如戲票、紙張的退休醫生Fred Lipschultz,求助後則被建議將藏品拍照後棄掉,但數碼囤積本身其實亦是NHS眼中日益嚴重的問題。

歐美民眾早已認識《芝麻街》內住在垃圾桶的綠色布偶Oscar the Grouch,他有典型囤積病徵,近年以囤積為主題的真人騷亦如雨後春筍湧現,港人的認知相比起來落後不少,無論政府網站抑或傳媒都鮮有資訊,還望和富社企的調查,能為社會敲響警號。

囤積病是甚麼?

  •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傳統上將它歸類為強迫症,2013年起定為獨立精神科疾病
  • 病徵常於年輕時期顯現,亦常見於老年、喪偶者,或積存看似無用的單張、膠樽等,也有人純粹害怕丟東西,近年更發展為囤積數碼資訊
  • 和富社企過去兩個月訪問逾1,000名本地成人,25%受訪者有多於10對鞋、近4成擁逾20件T恤、逾4成擁有超過5個袋或背囊,從而推算57%港人有強迫性聚藏行為
  • 據估計,美國5%至6%人口或約1,900萬人為囤積病患者,英國也有逾100萬人
  • 英國國民保健署指出,囤積病者會過量而混亂地儲物,屋內雜物時常堆積如山,又指囤積者常感羞愧內疚、諱疾忌醫,跟樂於收藏、展示藏品的收藏家不同,兩者主要差別在於有序與否、生活有否受影響。
  • 美國《睡眠醫學期刊》曾指出,囤積者往往睡眠質素較差,較易遲睡、驚醒等
  • 澳洲曾有研究發現,囤積相關火災是最致命的火難類型,此前10年間有48宗個案,導致10人死亡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