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港男為荷李活電影配樂:用自己的音樂去說故事
電影《星聲夢裡人》男女主角從素未謀面到相知相愛,那一幕幕在繁星夜景下的舞蹈隨著音樂跳進心坎,而他們各自追逐夢想的地方正是被人稱為夢工場的荷李活。
現實中,在這個星夢之城,香港90後男子林永鏗(Peter),為圓音樂夢不惜遠赴洛杉磯,開展他的電影配樂之旅。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聲畫配樂碩士的他說:
好的電影沒有好的配樂,等於失去令人感動流淚的靈魂,我想用自己的音樂說故事。
小學時代,他早已愛上小提琴、彈琴。直至中三,他為母校浸信會呂明才中學音樂劇演奏小提琴時,一剎那被音樂震攝了。
將音樂與畫面連結
懷着對音樂的熱愛,Peter讀完中五便隻身到英國深造音樂,後來獲頒英國電影及電視學院獎學金資助,又再度隻身前往彼岸續夢。他經歷與同齡人不同的人生,卻在美國洛杉磯譜出自己的故事。
Peter憶述,當時他因課程獲選師從Alan Silvestri,他是電影「回到未來」、「阿甘正傳」及「復仇者聯盟」幕後的配樂大師。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他得以接觸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的電影工作者,也因此為自己發拙了許多配樂機會,包括劇情片、動畫,以至紀錄片及默劇。
他說,將音樂與畫面連結(married to the picture),對電影作曲家尤其重要。最深刻的一次,是為芭蕾舞電影(The Ballerina, Her Shokemaer, & HIs Apprentice) 配樂。這齣芭蕾舞劇發生在19世紀,講述一個鞋匠學徒從製作芭蕾舞鞋到愛上芭蕾舞之路。他甫看到劇本:
要以管弦樂旋律及變奏反映他的成長經歷,首先獨奏,最後再慢慢加入各種樂器。
他親自指揮管弦樂團灌錄配樂,更請來錄音師和混音師參與。他為與亞美尼亞大屠殺有關的配樂時,因為要配合地域,也特意選用當地雙簧風鳴樂器「杜讀管」(duduk)。
音樂有一個很戲劇化的元素,可以表達故事的感覺,所以每次和導演進行電影前期後期合作時我都會問一句『你希望觀眾看電影有什麼感覺?』
過去一年多以來,他為超過40部短篇電影配樂,並於法國康城影展等各大影展播放,也曾參與荷李活電影「藍精靈:迷失的村莊」及美國動作喜劇「沙灘拯救隊」的樂譜製作。
他自言,同一幕場景,往往因為不同音樂,帶給不一樣的觸動,就連他這個幕後配樂者,都有霎時感動的刹那。
配樂不能出錯
只是配樂的背後,絕不簡單。現時是自由作曲家的Peter,經常接不同配樂項目。以獨立電影為例,一個月內就要完成編曲、錄音,即便是較大製作的荷李活電影,平均6至8個星期便要「交貨」:
別人沒有太多時間讓你一星期作一首曲,要好快手,最忙碌時一日要作3至4分鐘音樂。
作曲、編曲也只是第一步。他笑言,專業樂譜的紙有特定規格,紙質較一般厚身,因為如果紙質不好會令樂手揭譜時發出雜音,影響錄音。
最困難的,是確保樂譜上所寫的每粒音準確無誤,因為身處荷李活,「每分每秒都是錢」。他仍記得,在參與荷李活電影「藍精靈:迷失的村莊」樂譜製作過程中,要反覆檢查才滿意。
在洛杉磯這個如夢似幻的都市,競爭的人很多,樂譜於錄製時才發現有誤,編曲者隨時被炒。
無悔追音樂夢
有時你要懂得享受每人都會在事業上有高低起伏,但能在自己有熱忱的地方努力是一個殊榮,或者說你很難離開兒時的夢想,以至一生的興趣。
他打趣般道,就算有人叫他轉行,他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續夢。
【其他熱話】90後創二手教科書App 挽救舊書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