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宣布自資學士課程學生每年獲3萬元資助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7/05 09:46

最後更新: 2017/07/05 10:19

分享:

分享:

林宇翔攝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林鄭月娥宣布教育新資源方案,將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首階段約36億元撥款。第一階段措施包括修讀學士課程學生每年獲3萬元資助。

她指,在2017/18年度中,有5.2萬名中六學生在DSE中考獲3322的成績,但估計當中有6600名考生不能進入資助學額,而本港的副學位並不足夠,需入讀自資課程,但即使可申請津助及貸款,均造成家庭負擔,故她宣布在2017/18年度向修讀自資院校學士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的資助,另外,亦向就讀內地學士學位的學生每年5000元的資助。

中小學教育方面,林鄭月娥建議增加常額學位教席,2017/18學年,公營中小學班級教師比例劃一增加0.1,以一所30班的學校為例,相等於增加3個常額學位教席,教學編制將增加2300人。

林鄭月娥解釋,校長和老師都提出要增教席,家長期望亦提高,學生情緒行為更要關注,教師工作繁重,必須為教師提供穩定工作和教學環境,學生也受惠。

她又表示,將之前關愛基金資助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試驗計劃,改為常規化;將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的試驗計劃恒常化,並建議加強中小學的資訊科技人才津貼,每月2.5萬元,預料可創造大約1000個就業機會。

林鄭月娥指因立法會已通過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撥款,若要在今年9月落實所有對教育的建議,故需在本年度立法會會期完結前獲財委會通過撥款,故期盼議員盡快通過。

另外,林鄭月娥亦提到,教育需竭誠盡心而為,但除了增加教育開支外,政府亦會在8個範疇推出新措施,包括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檢視課程安排;加強學生國家觀念及世界視野;檢視全港性系統制度及校本評核(即BCA);推廣職專教育;探討自資專上教育院校的角色及定位,以及重視家長教育及家校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