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創新義肢、軟大腸檢查研究獲獎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7/31 18:32

最後更新: 2017/07/31 18:46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早前派多位同學參加「挑戰杯」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與其他港大學生在創新及創業研究上比拼,其中兩組參賽同學分別以「動力型膝下義肢」及「軟性大腸檢測及手術平台」獲得創新組別二等獎及三等獎。

其中一組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博士士高飛、研究助理劉炎南及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梁豐研三人組成,他們認為,現時市面上的膝下義肢笨重,截肢者需要費力走路。有見及此,三人設計出以並聯彈簧及電機複合驅動的動力義肢,透過摩打為截肢者提供動力步行。

三位同學解釋,傳統義肢沒有彈簧和摩打,只有固定作用;而他們設計的義肢模仿了人體踝關節的活動特征,自動將人走路時的力量儲存和釋放。梁豐研指,他們研發的義肢雖然較傳統的重,但在摩打推動下,用家步行時其實更省力,步姿亦貼近正常人。

高飛坦言發明路上遇上不少難題,三人花費接近3年時間才完成研究。他續指,尋找測試對象是最大的難題,「我們使用逾一年時間,才透過深圳殘疾人士的組織找到第一位測試者。」他表示,研究已經完成基本臨床測試,並向美國和中國申請專利,下一步計劃將產品引入市場。

測試者劉先生自小因病失去右腳下肢,他指以往使用傳統義肢時,雙腿容易疼痛,使用新義肢後,走路時更加輕鬆,步伐亦較以往穩定。

左起:梁豐研、劉炎南、劉先生及高飛 (冼康琳攝)

另一組獲獎組別則以「軟性大腸檢測及手術平台」參賽,由於大腸結腸癌是香港現時最普遍的癌症之一,就讀生物醫學工程學的潘天樂和另外三位同學有感現時常見的檢查方式昂貴,更有大腸穿刺的風險,於是決心設計既安全又方便的腸鏡檢查。四位同學受蚯蚓啟發,按其爬行方式設計出體積細小的軟性仿生機器人,可在大腸內作340度伸縮及爬行,紀錄大腸內的情況。

潘天樂表示,機器人可以每秒爬行0.5厘米,預計12分鐘內能在人體大腸來回爬行一次。但他補充指,現時機器人尚未在人體上作測試,擔心人體大腸佈滿滑液,機器人或會出現原地伸縮,無法向前爬行的問題。他指,至今花費兩年時間進行研究,惟機器人尚在初步研發階段,預計需要極長時間才能在市面上應用。

潘天樂指,軟性大腸檢測技術尚在初步研發階段,發明需要極長時間才能在市面上應用。 (冼康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