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過黑臉琵鷺 「清道夫」白頸鴉全球只剩2000隻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8/01 18:41

最後更新: 2017/08/01 18:41

分享:

分享:

AEC Ttd總監利雅德(左)及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右)建議把白頸鴉調升至「易危」級別。(陳國峰攝)

有團體發現,過去廣泛分佈在中國大陸的白頸鴉近年數字嚴重萎縮,估計總數少於2000 隻,比起黑臉琵鷺的全球總數還少,專家建議把此鳥種由「近危」調升至易危級別。

是次研究的負責人利雅德及其團隊於工餘時間、利用十年時間進行一項南中國地區白頸鴉分佈的調查,此項為第一次對此鳥類進行有系統的評估。

利雅德指,因60年代中國曾大規模撲殺農作物附近的生物,包括白頸鴉,認為牠們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數字一度大幅下降。

到現時,打獵野鳥的現象亦時有發生,而殺蟲劑的使用亦對其有所影響,最近白頸鴉的蹤影亦見於寵物市場。

白頸鴉在濕地啄食死魚。(鍾永乾 /香港觀鳥會提供相片)

白頸鴉於2004年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已調升至「近危」級別,當時估算全球有1萬5000至3萬隻左右,但經調查後,發現此數字大大被低估。

團隊發現,白頸鴉最大種群棲息於河南附近的大別山,共記錄到450隻;香港已經是第二個重要地點,記錄到362隻個體,其他省份只有零星記錄,估計其總數少於2000隻,與2004年的估計出入頗大。

利雅德對結果頗為驚訝,因不少文獻指白頸鴉在內地廣泛分佈,在西貢居住的他抬頭時常看到這品種,但與內地觀鳥人士交流時,竟發現這品種在內地罕見。

白頸鴉(Collared Crow)為留鳥,大型鴉類,全身黑色,頸部有一條白圈,常見於開闊原野,亦於鹹淡水及淡水濕地如魚塘出沒。

白頸鴉 。(謝偉麟/香港觀鳥會提供相片)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腐食性的白頸鴉在大自然中擔當清道夫角色,是養份循環的重要部份,若魚類屍體於魚塘久久未能分解,會影響漁塘水質。

香港因有條例保護所有野生雀鳥,加上米埔的魚塘及紅樹林均是白頸鴉的棲息地,使全球20%數量的白頸鴉在港生活,了解牠們的生態學有效管理及提供最好的生境讓他們受適當保護。
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六月刊登於國際期刊《Forktail》,利雅德亦已把研究遞交到國際鳥盟,建議把此鳥種由「近危」調升至「易危」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