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財政盈餘即政府取於社會的錢多於用於社會

政治

發布時間: 2017/08/24 15:00

最後更新: 2017/08/24 15:00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發表網誌,指早前有關香港公共財政管理的文章,誘發了不少建設性討論,因此再撰文,就「財政姿態」概念作進一步闡釋,表示政府總支出和收入的差額,是最直接的單一指標,反映財政預算對經濟總需求、實際產出和收入可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在過去大概十年,香港每年的財政預算,均錄得龐大盈餘,即使退稅後,年度財政盈餘與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仍接近3%,有時更超過4%,顯示這段期間,政府支出的增長速度,不夠收入增長的速度快。他認為,過去約十年緊縮性的財政姿態,不是經濟增長偏低的唯一原因。

任志剛指,有財政盈餘,意味政府從社會中取得的金錢,多於用於社會以促進民生經濟發展的金錢;並指如果沒有財政盈餘,而是將相關金錢,放在市民或企業手上不斷流轉,會對本地經濟帶來不同的影響,本港的經濟增長率,應會較高。

任又說,政府決定藏富於民及還富於民,應該優先考慮對經濟增長有較大乘數效應,和有助提升生產力的項目,並相信特區政府,會作出最合乎大眾利益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