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聽見子女情緒的能力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9/27 13:0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0

分享:

分享:

兩個學生,跟我說起同一件事,談到即將到來的學科考試,他們的情緒是一樣的嗎?如果這些表達訴諸於屏幕溝通,在facebook或者WhatsApp群組中,或許是一樣的,「下周就要考試了,好擔心。」但當學生坐在我面前,我願意全心全意給他時間聊下去,會發現他們一個懷着期望與緊張,另一個感到絕望,想要逃避。

每個人都會有消極情緒的存在。我們無法擺脫憤怒、厭惡和憂傷。只有接受這些消極情緒,承認自己目前的狀態,才能更冷靜地作出回應。只不過,很多時候,學生們需要一個人能幫助他們認清這種情緒。

現在的人注重得到信息,將之視為資訊財富,但愈來愈忽視情緒。屏幕上的溝通,流於文字加上表情。人真正的內心狀態卻是層層疊疊,有時候連自己也無法三言兩語表達清楚,卻無人對之感興趣了。

我們的溝通更多的是關心「事」,卻忽略了「人」,愈來愈冷冰冰。

我曾經問過學生們,上一次有人全心全意聽你說話是甚麼時候?多久以前,有一個你信任的人,可以把電話放得遠遠的,靜靜地聽你說話,不問為甚麼,也不強加建議給你?他們九成九的人反應茫然,只有一個學生告訴我,他最近見的心理諮詢師是這樣。

由2015年8月至今,香港學童自殺已達70多宗。這個駭人的數字背後,到底有多少無人關心的情緒找不到出口,得不到關注?在我們的生活中,溝通是否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子女可以找到人聊天,卻無人可以真正傾聽。父母與子女居於同一屋簷下,卻失去了聽見他們情緒的能力。好的溝通,應該掀起語言的面紗,找到情緒,去了解人。

【其他熱話】不再寫錯別字 5個必備網站教子女應對繁重功課

【其他熱話】每天放學似打仗 5個子女的媽媽 :愈來愈癲的小學生涯

【其他熱話】港媽裸辭為子女教育移民台灣 小三每天僅兩項功課【有片】

撰文 : 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