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 老土 二胡女神演繹流行曲改變舊觀念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9/29 11:2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0

分享:

分享:

不少人覺得二胡是很老氣的樂器,但新一代「二胡女神」陳璧沁決心打破這刻板印象,她6歲起就學二胡,多次代表香港到外國演出,更用二胡演繹廣東音樂,與流行曲、Beatbox等跨界合作,盼拉近這傳統樂器與年輕一代的心。

32歲的陳璧沁自小受音樂薰陶,媽媽喜歡聽不同類型的音樂,而外婆就喜歡聽粵曲,兒時家姐在音樂事務統籌處(即現時的音樂事務處)學習樂器,而璧沁未夠年齡報班,每次家姐上堂時,媽媽便抱着璧沁聽不同的樂器班,每次璧沁總在二胡班上最有耐性、最專心,夠6歲後,媽媽便為她報二胡班。第一次拿到二胡後,璧沁竟無師自通,自己摸索着拉出《小星星》。

陳璧沁希望以創新的表演方式,令大眾對二胡改觀。(受訪者提供圖片)

很多小朋友學樂器像是應付父母的任務,璧沁卻是發自內心喜歡二胡,每日都自覺練習,從未因學業忙而放棄。但準備會考時,璧沁的二胡老師卻勸她不要讀音樂,令她感到灰心,

現在回想,可能老師覺得我性格文靜,不適合表演。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讀音樂,因想到可將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在喜歡的音樂上,我覺得很興奮。

璧沁多次代表香港到外國演出,演奏不少廣東音樂,如《步步高》、《平湖秋月》等。她說,一開始覺得外國人可能只認識《茉莉花》等中樂,而廣東音樂很本土,擔心外國觀眾接受不到,但演出後反應卻很熱烈。而每當她到美國、加拿大等多華人的地方演出,不少觀眾都認識廣東音樂,更有離港多年的婆婆,聽璧沁的演奏聽到淚流滿面,「常常說音樂無分界限,在這刻真的感受到。」

璧沁坦言,常有人認為拉二胡的都是阿伯,或都是在街邊、天橋賣藝,

試過到學校參加活動,與其他樂器演奏者一起向學生示範不同樂器,當有學生走近我的時候,有些家長會拉走他們,帶他們去小提琴的攤位。

璧沁希望讓大眾對二胡改觀,更作出不少新嘗試,例如在表演時在背景投影舊香港的面貌,亦與不同界別crossover,例如與流行歌手合作,包括李克勤、盧冠廷等,亦試過與Beatbox歌手合作「Jam歌」,拍攝短片放上網,吸引不少人觀看。她說:

就像看了一齣好戲,觀眾自然會去了解導演之前拍過甚麼戲,希望我這些新嘗試,可以吸引一些年輕Fans,帶他們認識傳統中樂。

傅貝怡早就立志成為馬林巴琴獨奏家(受訪者提供圖片)

馬林巴琴是另一樣在青少年中較少見的樂器,音色圓潤,演奏時更要配合舞步,iPhone的默認鈴聲就是來自它。香港國際敲擊樂大會藝術總監傅貝怡(Fiona)就是一名馬林巴琴樂手,她6歲首次接觸馬林巴琴,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赴比利時魯汶藝術大學專攻馬林巴琴演奏,成為該校首位以最高分數畢業的華人學生。

留學期間,她更獲得獎學金,並參加了意大利和瑞士的國際音樂比賽,均贏得第一名,這些經歷鼓勵她繼續朝着馬林巴琴獨奏家的路去走,而非大部分人會選擇的樂團敲擊樂手大道。

馬林巴琴是其中一種最大型的樂器,Fiona說,當左右手各拿着琴槌時,「企定定」站在樂器面前是無法觸碰到最高和最低音的琴鍵,必須要靠身體靈活的站立姿勢,以及大幅度的手部動作,才能覆蓋廣闊的音域。她續指:「身體與手部的每個動作都要因應樂曲的性質、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氛圍等,作出適當的藝術呈現,以完滿整個演奏,因此,很多看過馬林巴琴演奏會的朋友都會形容為『聽覺與視覺的結合』。」

Fiona與璧沁將於10月15日,在新城市廣場Music In Town活動中作閉幕表演。

【其他熱話】父母強迫子女機械式學樂器 兒子:考完級後不想再碰

【其他熱話】80後藝術家當「拾荒者」 樹枝貝殼變樂器

【其他熱話】90後鋼琴家黃家正 古典音樂恢可以很「貼地」

全文刊於《晴報

《晴報》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