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內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防疾病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0/11 17:53

最後更新: 2017/10/11 17:53

分享:

分享:

(資料圖片)

施政報告提到將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發展藍圖。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護人員、學者、非政府機構和社區的合作伙伴,負責就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策略作出建議,包括擬訂地區醫、社合作的模式、統籌所有基層醫療項目﹑使用大數據去辨識須深入研究的醫療護理服務的範疇、建立框架更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例如疫苗注射)、篩查和疾病辨識(尤其慢性疾病例如中風),加強獲得科學實證的服務和由政策主導的發展。

消息人士說,委員會最快於今年內成立,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擔任主席。消息又說,現時醫療科研人員需要逐次按研究項目向醫管局遞交計劃書,獲審批後才能獲取資料,因此政府將成立大數據中心,開放讓公眾﹑特別醫療科研人員在中心內翻查長年累積以來的醫療數據及進行資料搜集,惟地址仍未選定,醫管局也需要就使用數據中心定立規則。

另外,施政報告提到,食物及衞生局兩年內將於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提供多種專業服務,例如護士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正確使用藥物諮詢服務等,以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構思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的機構和醫護人員購買服務,讓市民可安在社區而得到所需的護理。葵青區議會年前利用政府於2013年提供的1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撥款與地區協會、非牟利機構等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奠下進一步擴展地區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的基礎。因應試點計劃的經驗,再逐步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消息說,葵青區現時已有基層醫療診所及相關設施,具經驗和人手網絡推行地區康健中心,因此可作試點。消息人士又說,政府期望以外判形式,出資交由非政府機構營運,並購買其人手資源於中心提供服務,惟未有透露計劃預算﹔計劃亦將會彈性地附設多個中心外的服務點,希望服務不限於「一個屋簷下」﹔另外,中心不會設有醫生,只會由跨界別專業為病人提供健康檢查和醫療諮詢,有需要再轉介醫生跟進,期望可減少市民到公立醫院求診的次數和對公營醫療造成的負擔,又說政府現時正尋覓選址,收費方面亦未有細節。

消息又說,地區中心將由食衞局為領導的籌劃委員會設立,將因應葵青區為試點所得的經驗,再逐步推展至其他地區。

葵青區議會主席羅競成說,區議會2013年獲得1億元撥款後,投放3千多億元與理工大學合作,於荔景邨的社區結合保健中心的診所為60歲或以上葵青區居民提供眼科服務,將有需要跟進的個案轉介私營眼科醫生,由中心提供診金資助﹔另亦投放500多萬與仁濟醫院合作,提供兩架牙科流動醫療車服務,相信今次政府於葵青區試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可令很多區內居民受惠。

羅競成直言,葵青區的老年人口平均比例較全港高,長者服務需求大,1億撥款並不足夠,期望能加碼,「現時牙科流動車已經每天出勤,但申請人數眾多,因此需要抽籤,只能為兩成已申請長者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