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1成港童日食三高食品 專家倡禁食物添加反式脂肪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0/26 18:34

最後更新: 2017/10/26 18:34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記者攝)

衞生署公布,本港一至兩成中小學生每天飲用或進食「三高」飲品或小食一次或以上,成年人則達近9成每日進食1至3次「三高」零食。

有心臟科醫生指,本港冠心病患者出現年輕化,最年輕只有23歲,患有導致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亦有上升趨勢,建議政府立例限制或禁止小食反式脂肪含量,保障市民健康。

根據衞生署2015年進行的學生健康服務調查發現,9成中小學生於調查前7天,曾進食或飲用三高食物或飲品;近2成每天飲用檸檬茶等添加糖分飲品一次或以上,約1成每天進食薯條、薯片或漢堡等高鹽高脂肪食物一次或以上。

至於成年人,衞生署2011年進行的全港口腔健康調查發現,9成35至44歲成年人每天吃小食最少1至3次;亦有36%成年人在調查前每天飲用汽水或甜飲品一次或以上。

現年60歲的程先生任職銀行文職,20多年前因飲食習慣不健康,例如每餐吃盡所有食物,鍾情梅菜扣肉、汽水等重口味高鹽高糖食物,每天在街邊食牛雜和話梅等小吃,又沒有運動習慣,最後確診患上高血壓及心臟衰竭,需要進行手術並裝上心臟除顫器。

他手術後決定一改生活習慣,在營養師建議下,現時由汽水轉喝無糖檸檬水,小食轉為生果和梳打餅為主,又堅持運動,本月初驗身報告顯示其膽固醇、三甘油脂和血壓受控。

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表示,成年人每日最多可攝取2克鈉,即一茶匙鹽,以及50克糖和60克脂肪;一個8歲兒童每日上限是1.5克鈉、45克糖及60克脂肪。

換言之,只要飲一包375毫升的檸檬茶,已攝取42克糖份、49毫克鈉,加上吃一包達903毫克鈉的粟米脆片,和一包鈉克量達280毫克的蝦條,鈉含量已共達1232毫克,接近每日上限;食一排朱古力,脂肪含量亦佔去每日攝取量的1/4。

馮宇琪建議市民要少吃「三高」零食,家長可為子女預備較健康的零食,例如低糖豆奶、無添加糖的提子乾、即食栗子、果仁及蘋果片。進食小食時間則最好與正餐相隔1.5至2小時,且只進食少量,飲品以250毫升以下為佳,小食不宜多於125千卡。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指,心臟疾病為本港第二個疾病殺手,每年多達9000名市民因此死亡,本港冠心病患者出現年輕化趨勢,由1995年只有7.7%50歲以下人士患上冠心病,增至2010年的17%,上升超出一倍,有患者只有約23歲。其中患有高血壓、過重或肥胖以及有高危飲食習慣等引致心腦血管病高危因素,由2011年至2013年期間有上升趨勢。

他說,雖然本港過去十年的心臟病和血管病死亡率及過去五年的入院率下降,但有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情況,較韓國及新加坡等亞洲地區高,認為已響起警號,值得關注。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劉育港表示,今年一項來自美國的國際大型研究,追蹤7萬名醫護人員的飲食習慣長達24年,發現飲食健康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減低28%,相反飲食不健康可增死亡風險達12%。另一項研究亦發現,每日攝取3.7克鈉或以上,就會影響到心臟結構,包括令左心房肥厚,以及可增高血壓及心臟衰竭風險。

他說,曲奇及蛋卷等小吃中的反式脂肪增加患上心臟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政府應考慮立例限制或禁止食物製造商在產品中加入反式脂肪,「至少要有一個時間表,逐步於5至7年內做到。愈不健康的食物愈好吃,吸引生活緊張的港人進食,有機會加劇港人心臟血管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