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成績好、獎項多」方程式的年輕人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10/27 17:1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9

分享:

分享:

跟某大投資銀行HR阿頭聚舊,他告知:收到的應徵履歷表份份幾乎一式一樣—名牌大學、成績優異、「一系列」獎項—已見怪不怪,但面試者鮮能打動考官,皆因:「第一、應徵者大多從自己角度出發,一味只講我公司有幾impress到佢。敝公司有幾好,I know,毋須你講,我反而想知道你有咩好?好到我要請你?第二、思維死板,死背預設答案,一問到意料不及的問題時,馬上口啞啞。」

同意友人觀察,故在大學面試時,我從不問:「為何想入此系」、「可否介紹自己」此類可預先貼「標準答案」之問題。大企業請人亦如是,以下是幾個例子:

一、Facebook聘「資料科學家」時會問:「Facebook上每天會出現多少賀壽貼文?」考官想聽的,並非標準答案(考官都未必知),而是應徵者如何嘗試思考出一個數字的過程及其邏輯。

二、Apple聘「專員」時會問:「若你是pizza外送員,剪刀可幫你做甚麼?」一個人思維是否跳脫,答案睇得出。

三、Airbnb聘「內容管理員」時會問:「你覺得自己有多幸運?何解?」答案反映其人生觀與世界觀,以及是否擅長說故事。

四、Zappos聘「顧客忠誠度部門成員」時會問:「若讓你在辦公室辦一場遊行,多盛大都可以,那會是一場怎樣的遊行?」你是否一個people-person(以人為本的人),由此略知。

五、Dell聘「會計經理」時會問:「你較像狩獵者(hunter)還是採集者(gatherer)?」這可測試應徵者的自我認知和形象,亦可知道其自我表述的強項在哪?答此題,甚至可說「兩者俱非,我是酋長/軍師」。

六、Yahoo聘「數據分析員」時會問:「你在一座島上,只能帶三樣東西去,會帶甚麼?」這是展現common sense和創意的機會。若在考慮「求生」之上,能展現「盞鬼」點子,必令考官刮目相看。

現在不少大企業已對「名牌大學、成績好、獎項多」此單一模式麻木,年輕人要突圍而出,需要展現此模式以外的獨特觸覺和思維。然而,仍有不少家長死命把子女困在此單一方程式框框,抹殺多元發展空間和才能,是好心做壞事。

撰文 : 利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