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小朋友根本不需要表演和比賽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10/31 16:3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9

分享:

分享:

有一位媽媽朋友問我:「我點樣幫個仔可以大膽啲?佢參加咗合唱團同朗誦班,但係唔肯去表演同比賽?」

「佢係咪真係鍾意呢啲班?」我問。

「係呀!」當然,通常所有媽媽都會這樣回答。

咁樣,可以肯定你生咗個醒目仔,佢可以話到俾你知佢有興趣嘅嘢,唔代表要去比賽同表演,其實佢好聰明!

我不肯定這位兒子正在讀K1的母親是否滿意我的答案,但我可以肯定4、5歲小朋友根本就不需要表演和比賽,如果年紀小小就要表現自己,討人喜悅,很容易形成「要成功」或「要贏」的壓力,將會產生不少心理問題。

最近,在國際學校工作的外國朋友詢問有關過去兩年我們一直舉辦的「爸爸媽媽同學會」兒童發展講座,希望能找到一些實際的方法幫助家長。因為國際學校近來多了很多香港家庭,在剛入讀小一、二的學生當中,竟然很多出現了焦慮的問題,情況嚴重,更發現這些壓力多數源自家庭,以致需要特別聘請專業人士駐校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現象,除了是因為學生本身的家庭出現問題以外,很多時候父母的期望也會形成對子女無形的壓力。

近來,很多父母不約而同地問及有關處理孩子「唔輸得」及「認叻」的問題。我們發現,當孩子開始返學,這些情況便慢慢出現。

【延伸閲讀】30年比賽獲獎的爸爸批評兒子:英文拿B令我失望

香港父母普遍有這樣的羊群心理,家長一窩蜂地把年紀小小的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比賽班,大條道理說是培養才藝,也是子女的意願和興趣。其實,是怕子女落後,追不上別人。而孩子總是喜歡討父母喜悅,透過順從獲得讚許。

當父母過分着重子女於人前有良好的表現,或經常和其他孩子比較,即使沒有明確表露,孩子總會感受到的,當他們迫使自己有所表現,便會形成不少壓力,甚至引致他們焦慮不安。

比較不單發生在比賽中,也會發生在日常生活裏面,尤其近年開始有這些「ADHD」以及「自閉」等標籤出現,只要子女稍微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便會挑動父母的神經。

例如孩子好動佻皮一點,父母便會立即和其他乖巧的孩子比下去,認為孩子有過度活躍的問題。當他們喜歡自己玩,又恐怕會自閉。當孩子沒有記性,認不出生字,字體又不公整,默書成績不好,又會認為他們是讀寫障礙。

【延伸閲讀】當孩子玩耍也是錯 迷失了的香港家長

當然,我不能排除孩子的行為可反映這些問題,家長亦需要關心子女的發展。然而,當父母不時以小朋友的性格、行為、能力才幹去量度自己子女時,就等於踐踏自己子女的獨特性,失去認真了解以及發揮他們的機會。

最近這位在港執業多年的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的一番話,語重心長:

愈來愈多求診個案是因為父母和學校給予的壓力,這些家長通常大小事都會為子女一一安排,讓孩子專心學業。他們一般都沒有足夠時間玩耍,亦沒有機會學習處理和其他孩子衝突,最終訓練了一班很會讀書的下一代,卻不懂得處理日常生活及應付壓力,就此出現不少問題。

這正是政府和社會因為過分着重學術成就的結果,而將要為此付上非常沉痛的代價。

其實,大家作為父母的已經親身嘗試過「比較」的壓力,甚至變成傷害。大家請莫再以同樣的傷害加諸孩子,「比較」和「競爭」只會污染童年。

文章獲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授權轉載。

撰文 : Esther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