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軒和金剛同患脂肪肝 醫生:脂肪肝增患肝癌風險

健康資訊 12:00 2017/11/01

分享:

分享:

歌手張敬軒(軒仔)早前出席活動後向傳媒承認自己患有脂肪肝,軒仔的身型一向都不算肥胖,為甚麼會患上脂肪肝?他回應指,醫生說自己吃得太多好東西,所以令肝臟的脂肪含量增加。藝人金剛亦提到自己做身體檢查時,醫生指他有脂肪肝。到底脂肪肝是一個甚麼病?

其實脂肪肝在香港十分常見,據中大早年進行的普查得知,香港有近四分之一人有脂肪肝,脂肪肝是如何形成?

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學公布研究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是肥胖人士獨有。研究團隊發現,每5名非肥胖人士中,就有1人被驗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另外,非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超過4成人會出現肝臟發炎(脂肪性肝炎),有3成人出現嚴重肝纖維化。

脂肪肝增患肝癌風險

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姚志謙表示,脂肪肝的成因是身體積聚過多的卡路里,除了身體皮下脂肪會積聚卡路里外,還會在內臟如肝臟位置積聚,主要由肥胖(包括中央肥胖)、血脂膽固醇高、糖尿病等問題引致。

他指出,脂肪肝會誘發肝臟發炎,導致肝硬化,增加患肝癌的風險。肝臟是否在發炎,一般視乎肝酵素指數有幾高。換言之,肝酵素指數高,又發現有脂肪肝,稱為脂肪肝炎,將來較大機會有肝硬化、肝癌。

如何治療脂肪肝?姚醫生認為,患者必須從飲食入手。

控制體重好重要,至少要減去5%至7%的體重,不論對肝臟的脂肪量或肝臟發炎都帶來改善。

攝取太多高飽和脂肪食物

註冊營養師郭思慧(Grace)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主因是肥胖,因整體體重增,導致肝臟的脂肪增加。她指出,「好東西」並非坊間常指的鮑參翅肚,因這些食物脂肪量低,比如100克魚翅(未發水),含2克脂肪,100克花膠(已發水) 則含7.7克脂肪。不過有時市民烹調時所用的芡汁或配菜含有較高飽和脂肪,增加患病風險:

患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的原因是食得太多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增加身體中的壞固醇含量,更會增加身體發炎機會,導致脂肪肝出現。另外,即使是較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都可能增加患脂肪肝風險。

她指出,高飽和脂肪食物分兩類,包括豬腩肉、牛仔骨及排骨等動物性飽和脂肪,亦有植物性飽和脂肪,比如椰子油、咖哩、酥皮及曲奇等。除了肥胖人士,本身屬瘦底人士都有機會患脂肪肝,視乎飲食習慣而定。

如想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她建議市民可從4方面入手:

  • 多攝取Omega-3脂肪酸食物,比如三文魚、合桃及杏仁
  • 多攝取高維他命E食物,比如牛油果、葵花籽油、葵花籽
  • 以紅米飯、糙米飯取代白飯等精製澱粉質
  • 改變鮑參翅肚的烹調方式,比如以果皮蒸鮑魚取代蠔汁炆鮑魚,並改用瘦肉、螺頭來煮魚翅湯、花膠湯,取代以豬骨、雞骨(連皮)

至於酒精性脂肪肝,則宜減少攝取酒精。整體而言,改變飲食習慣,並配合運動,方可令脂肪肝完全消失。

飲食習慣佔80%,運動佔20%。

【延伸閱讀】比蛋黃魷魚更邪惡 營養師拆解壞膽固醇元兇

中醫:臨床多有脅脹或痛感

註冊中醫師朱國棟指出,脂肪肝是患者肝臟長期負荷過重,解毒能力下降,堆積脂肪的一種病理狀態。此病屬中醫學「脅痛」、「積聚」等病的範圍,現多稱為「肝癖」。

單憑外觀辨別不到是否患有脂肪肝,但他指臨床多有脅脹或痛感,倦怠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唇色暗瘀,口腔、舌、口角及指頭潰損,手部肥厚及紅熱等表徵。

部分脂肪肝病人兼有慢性肝炎病史,小心留意脂肪肝可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進程快慢因人而異。

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所致的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積極改善原發病,如控制糖尿病、肥胖,以及實踐低脂、低蛋白飲食。謹記保持童心樂樂、充足睡眠、大便暢通,每天步行八百步,及避免捱夜、消夜與鬱怒。

【延伸閱讀】25分鐘HIIT運動=跑步1小時 4組動作極速燃燒脂肪【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