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儀:香港人應有的旅行禮儀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7/11/13 10:25

最後更新: 2017/11/13 10:25

分享:

分享:

上星期到日本東京旅行,可能是紅葉季節,不論在鬧市或近郊,到處都是香港人。從前我疑惑,香港乃彈丸之地,何以世界每個角落總有同鄉足迹,但早前世界銀行和世界旅遊組織的調查似乎把謎團解開,因為調查顯示港人平均一年去旅行11.4次,冠絕全球,當然未知有否包括每日跨境數次或數十次的朋友。

喜歡去旅行,不外乎是遠離煩囂,放鬆心情。仍記得太學時期修讀過社會學,其中一科是「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ur),提到當我們到外地,行為舉止可能異於平日,例如你在香港不敢穿某種服飾,到外國即大膽地改變形象,因為你認為沒有人認識你,因此減少對自己的束縛,行為也較奔放。

這理論是否合用見仁見智,最少於我而言未必適合。即使遠赴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我也謹言慎行,不要恃着自己是遊客,肆無忌憚把自己的一套搬到人家的地方,目的是不要失禮於人前,別丟港人的架。例如每次去日本,用扶手電梯要靠左站立、別在公共交通工具內講電話等等。

當然,也有很多人直接把日常生活行為般到旅行模式。像有天丈夫與我坐長途巴士到近郊,坐在後面的同樣是說廣東話的夫婦或情侶,兩小時的車程中,只得他們不斷高聲談話,女的抱怨塞車,又埋怨當日是她生日但沒收到祝賀信息,更甚者是兩人或因塞車悶壞了,竟拿出手機看朋友的生活片段,丈夫與我你眼望我眼,流露出無奈的眼神。

又有一晚,我倆到新宿一家燒肉店吃飯,隔着屏風聽到十個八個廣東話人的聲音,丈夫與我已互換眼色。或許他們太盡興,已經飲大兩杯,聲浪響遍整間餐廳。來到末段,更十人齊聲高歌張學友的歌。我倆立時冒汗,快快吃罷、快快走。

可能我們太熟悉廣東話,在外地一聽到自己語言時,你會特別敏感。但當自己的語言與喧鬧或失儀扯上關係時,那種不是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而是「搵窿捐」的感覺,萬分無奈,保持沉默,逃離現場。外遊時,只希望大家別讓開心放鬆蓋過謹言慎行。

原文刊於《晴報》,晴報facebook。原題為〈旅行遇上港人,你會點自處〉

撰文 :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