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特殊孩子的爸爸 張超雄跟女兒開不了口說再見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1/17 08:00

最後更新: 2017/11/19 14:57

分享:

分享:

「我已60歲,總有一天會離開她。」社工出身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助人無數,但面對嚴重智障的女兒盈盈,想到父女將來如何說再見,也被難倒。

張超雄的次女盈盈現年26歲,父女關係最親厚。張直言,從沒與女兒認真談及死亡,因生死話題較抽象,「她沒有語言能力,我靠她的表情推測其感受,我擔心她接受和理解不到,但其實應該要跟她說,我已60歲,總有一天會離開她。」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面對嚴重智障的女兒盈盈,想到父女將來如何說再見,也被難倒。(受訪者提供圖片)

張說,女兒性格溫馴,特別依賴張,如突然不明所以地失去親人,女兒會因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弱智人士難以表達感受,如遇上巨變受到打擊,有機會做出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張認為政府欠缺對弱智人士生死教育的支援,只有部分非牟利機構的展能中心或日間服務中心設有生死教育服務,也沒有統一運作系統。

【延伸閱讀】生死教育 智障者學懂說「再見」

【延伸閱讀】路德會設「教我如何告訴他」平台  3年處理93個案

他又指現時只有個別特殊學校或老師會教授生死話題,他建議教育局可研究將生死教育加強,包涵在特殊教育課程指引內,認為年輕弱智人士比健全青少年更需要生死教育。

「雖然弱能人士的平均壽命已較早年延長,但仍比一般人短,學校或展能中心有同學離世,對他們而言屬常見,加上不少弱能人士家庭都有困難,大部分父母離異,他們需要獨自面對摯親離世及往後的獨自生活問題。」張稱。

教育局回應指,特殊學校可因應校情和校本課程的發展,規劃生命教育相關課程。 教育局2013/14學年為智障學生製作「生命老化與死亡教育」的教材套,供教師使用。教材套在設計上應用實物詮釋「老化」及「死亡」的概念。學校可因應智障學生的學習特性,幫助他們有效地學習和掌握相關概念。

統計處每5年一次針對智障人士估算,稱人數約7萬至10萬多人,佔人口至少1%,大部分15至40歲。但張超雄相信真實數目或遠超10萬人,倡政府收集來自醫管局、社署、教育局及社區調查的智障人士數目,並比較當中差異,再推算出更準確的數目,以研究政策。

路德會何文田宿舍單位主管植寶英說,隨着智障人士老齡化,相信全港一半非牟利機構將相繼提供生死教育服務;至於需否由社署統籌,並將服務常規化擴展至全港所有非牟利機構或社署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植認為政府值得投放資源增設人手專責智障人士生死教育工作,但需要同時考慮此服務在社區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