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幼兒教材 動物王國學道德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1/19 08:00

最後更新: 2017/11/19 23:59

分享:

分享:

猴子3兄妹學做芒果布甸,最後有4個製成品,該如何分配才是公平呢?

現時幼兒的道德教育多為單向式地由家長或教師灌輸道理,幼兒未必能吸收到抽象的概念。浸大製作幼兒教材,將道德及情緒合併教授,利用動物王國的不同場景,讓學生自主討論解難方法,也學懂情緒管理。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助理講師殷沛淇指,道德可因應地區及成長背景而出現差異。她曾分別到九龍區及粉嶺區的幼稚園觀課,發現當被問及路不拾遺後,應將物品交給誰時,九龍區的學生答交給警察;粉嶺區的學生則答媽媽,反映不同學生信任的人物不同。

浸大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獲幼稚教育基金撥款330萬元,資助中心於過去3年製作幼兒道德及情緒教育教材,並於22所自願參與的幼稚園試教,本月底起將會向有意的幼稚園及教師免費派發。教材以森林幼稚園為場景設定,涵蓋60個核心教案及30個自選教案,透過不同場景讓學生討論在面對道德及情緒問題時的處理方法。

【延伸閱讀】7小學生1抑鬱 感壓力人數新高

【延伸閱讀】父母勿貪快靚正 只求解決不聆聽

中心高級顧問馬慶強指,在處理道德問題時,會產生情緒,因此道德及情緒教育可互相聯繫。他認為,在道德教育時,首先是認知階段、即讓學生能否說出甚麼是誠實和尊重等道理。其後是感性階段、即感受自己在事件中所產生的情緒。他舉例,當做錯事時會感到慚愧或內疚。理解到情緒的來源後,便應進行疏導及矯正等的情緒調適,否則若死自己沒做錯,則長大後或會形成反社會或攻擊性的人格。

馬指,除了學校外,家長也是子女的情緒疏導者。無論子女處於任何年齡層,親子溝通都很重要,而溝通的第一步是理解對方的想法。現時有關道德情緒的教育不足,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家長及學校成為兒童的情緒疏導者。

【其他熱話】陳葒:「為學生而登山」的道德光環

【其他熱話】梁紀昌:救恩校長有道德和教育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