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並不可怕 大體老師不防腐成就醫科生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12/10 21:28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8

分享:

分享:

從生到死,或許無法預料。死亡,在中國人的傳統上總是一個敏感話題,不過有人選擇在死後,也要捐獻出他唯一所有的身體,成為大體老師,以成就更多好醫生。

香港大學醫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副教授陳立基醫生表示,近年愈來愈多人願意捐贈遺體,反映大眾在理念上已經不再抗拒遺體捐贈。陳教授希望市民可以正視、認識死亡,因為「唔講,心入面仲怕。」

大體老師需求不減

現時港大每年最少收到60、70具大體老師,有一年更達100具,年齡層由20多歲到80、90歲都有,曾經就有一位101歲的大體老師。

雖然熱心的捐贈者非常多,但由於儲藏大體老師的地方有限,有時無可避免要拒絕接收遺體。但陳教授強調大體老師是一直有需求的。

防腐並非必要

當實驗室接收到大體老師時,就會進行防腐。一般會注射防腐劑到遺體的血管,讓防腐劑能滲透大體老師全身,平均需時大半年。

當實驗室接收到大體老師時,就會進行防腐。(陳偉英攝)

不過並非每具遺體都要進行防腐。陳教授指如果涉及研究或學習做創新手術,就需要一些沒進行防腐的遺體。

「因為防腐後的遺體組織會改變,摸下去會有不同,例如變硬、不柔軟,從而影響做手術的難度。所以盡量要象真,使用沒有進行過防腐的大體老師。」

沒有進行防腐的大體老師會被雪藏,直至使用時才會解凍。

現時,港大的大體實驗室可放29具大體老師作醫學研究。平均一位「大體老師」在一個學期可助9位醫科生學習。

死亡令人感到恐懼。但對陳立基醫生來說,他即便死亡,也要捐出自己的遺體,成就更多好醫生。他是香港大學的準「大體老師」,只願很多學生明白到,讀書再不單只是為了考試和自身的教育,而是為了救活病人。

他曾撰文寫道談到大體老師,「我現在站着教我的學生,將來,有一天當我躺在解剖台上,我不能再說話了,不能再講解為什麼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也不能再跟他們一起感受人體結構的漂亮極致,但我躺着,也還可以用我的身體去再教一次,就那麼最後一次,然後,我回歸自然,那時的醫學生,是否也會輕輕捉着我已冰冷的手,想一下這位老師對他們的期望?」

撰文 : 楊宛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