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個案今年大升 36%患者要入院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2/11 16:41

最後更新: 2017/12/11 17:21

分享:

分享:

衞生防護中心指,過去四周有267宗猩紅熱個案,其中10宗於幼兒中心、幼稚園和小學爆發。(資料圖片)

衞生防護中心指截至上月,本年共有1946宗猩紅熱個案,較去年同期多56%。

衞生防護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猩紅熱活躍程度於11月起再次上升,料猩紅熱在未來幾個月,活躍程度維持高水平,呼籲市民警惕。

中心又指,過去四周有267宗呈報個案,另有10宗院舍爆發。今年1 946宗呈報個案涉及1 156男790女,介乎兩個月至43歲(中位數5歲),絕大部分(1 862人,96%)為10歲以下兒童。大部分個案病情較輕。當中698人(36%)需入院治療,包括兩宗需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個案,至今沒有死亡個案。今年個案的整體流行病學及臨床病徵與過去數年的個案相似。

猩紅熱可經飛沫、或呼吸系統分泌物傳播,初期病徵有發燒、喉嚨痛等,舌笞呈凹凸和紅色,身體和頸部出紅疹、如砂紙般粗糙,其後蔓延至四肢。

猩紅熱初期病徵,舌笞呈凹凸和紅色。(資料圖片)

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表示,猩紅熱由甲型鏈球菌引致,近年猩紅熱個案數目持續上升,相信與病菌出現基因變異的全球趨勢有關,又指可能在全球暖化下,氣溫時高時低,加強病菌傳播性,不排險本月底的每週猩紅熱個案更猖獗至突破百宗,但他強調其致命性則沒有增強。

私家醫生易秉賢指,最近每星期約5宗兒童確診猩紅熱個案。醫學會會董唐繼昇說,相信政府公告數目一定比實際情況低,『大多家長對此病缺乏認識,以為只是普通微燒喉嚨痛,可能子女現已受此病困擾,需服用至少一星期抗生素,但家長仍沒有帶他們求醫及呈報。』

他說,猩紅熱其中病癥是舌頭表面出現草莓般的紅色外觀,及身體和頸部出現砂紙般紅疹,他直言部份家長有一個大錯覺,以為有齊以上病癥才是猩紅熱,因此抗拒求醫及服食抗生素。他呼籲『我希望對此病稍有少許知識的父母特別留意,不要自行判斷子女病情,這是非常危險,應及早求醫,如不求醫,紅疹大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繼而指尖及腳趾的皮膚會脫病,這時猩紅熱的毒素其實已到擴散至心臟。』

他又指,猩紅熱防不勝防,沒有預防疫苗,很多人包括健康者的鼻腔內都帶有此菌,但沒有發病,至抵抗力弱時發病就會傳染,需要及早服用抗生素。陳以誠則補充指,近年特別今年流感肆虐,形容夏季流感高峰期的疫情比太陽更猛,致感染個案整體大幅上升,今年夏天猩紅熱感染個案數目亦比去年夏季輕微上升。

衛生防護中心指出,現時沒有疫苗可預防猩紅熱。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免受感染:

* 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
* 時刻保持雙手清潔。當雙手被口鼻分泌物污染後,應立即用梘液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着口鼻,並妥善棄置口鼻分泌物;
* 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如餐具和毛巾;
* 保持空氣流通;及
* 患上猩紅熱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返回幼兒中心,直至退燒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