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調查:屋邨回收膠樽棄堆填區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2/13 13:06

最後更新: 2017/12/13 23:36

分享:

分享: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陳偉能攝)

早前停收廢紙引起全城關注,惟膠樽棄置問題卻無人問津。本港前年回收膠樽量只有 7.6%,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分析稱數據基本上由政府用公帑苦撐出來;至於公私營屋苑回收系統則瀕臨崩潰,即大部分家居回收桶收到的廢塑膠,其實直送堆填區。

綠惜地球警告,隨著年底中國政府禁止入口廢塑料,倘若港府不主動承擔回收責任,廢膠回收市場恐將進一步瓦解。

組織今年11月就全港18區74間環保署回收名錄中的回收商進行電話調查,了解其是否回收飲品樽常用1號膠,及洗頭水、清潔劑等容器的2號膠。

結果發現,84%直指「不回收膠樽」,不少受訪者直言「好耐無收」、「仲邊有人收㗎」;相反,表示仍會回收的只有12間,佔受訪機構16% ,幾乎都要求客戶自行送過去或支付運費才會接收。

在地區回收通路失靈下,1號樽回收率亦每況愈下,由 2014年的14%下挫至15年的7.6%。根據政府部門2015、16年廢膠回收數據,其中 2015年共回收到 4,863公噸廢膠 。

組織推算,在7.6%這所剩無幾回收數據中,政府支撐起其中的80%至96%,意味自由市場只回收當中的4至20%的回收 ,即平均每日僅回收16,000個至94,000個膠樽 (註),這與全港每日棄置五百多萬個膠樽相比,實屬九牛一毛。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香港廢膠問題的困境是製造太多、棄置太多、回收太差。

他稱即使市民把膠樽放入回收筒,無人肯接收的原因主要是因膠價下跌,無利可圖,「回收商不是慈善家,圍不到皮就不會做。」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公眾是時候面對現實,但把問題攤出來解決,未來希望挽回公眾對回收的信心。

政府已就膠樽的生產者責任制進行18個月的顧問研究。他指,政府落實生產者責任制責無旁貸,組織希望在這個過渡期中,政府可以介入,短期可考慮由政府付向回收商付「服務費」,協助真正收回市面失落的膠樽。

組織又建議政府擴大中央回收廢膠運輸系統至公屋、居屋等公營房屋範圍,覆蓋全港45%人口的回收需求;私營屋苑若欠缺回收商支援,可尋求「社區回收網絡」 提供協助、以及於港鐵出入口等策略位置設置膠樽回收設施等。

劉祉鋒解釋,歐洲多地已實行膠樽的生產者責任制,回收率達8成、甚至9成以上,例如德國於購買樽裝飲品時,已付上膠樽的按金,國民可把空樽放到指定回收點如街上的膠樽回收機,便可退款,「連美國的回收率也有31%,香港只有7.6%絕對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