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競賽 拆彈專家:拆彈不是剪條顏色線般簡單
發布時間: 2017/12/20 00:00
最後更新: 2017/12/20 11:15
港人事事講求效率「唔等得」,對於警察封路往往怨聲載道,拆彈專家坦言,每次行動皆與時間競賽,冀大眾明白拆彈並不如電影情節中剪條顏色線般簡單,行動期間作出範圍封鎖在所難免。
兼任爆炸品處理課後備小組爆炸品處理主任2年的機場警區機場特警組高級督察封志浩認為,香港屬比較安全的地方,不少人會不明白發現炸彈時,為何警方需要封鎖一定的範圍,自己作為拆彈一員,惟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確保眾人安全。
電影《拆彈專家》中,香港重要交通命脈的紅隧被悍匪堵塞,並威脅炸毀隧道,警方為求安全,同時封閉其餘兩條過海的東、西隧,惟港人當時的心只是想着上班,隧道封鎖了數小時後便要開通。
該組另一名爆炸品處理主任﹑元朗警區警民關係主任李伯豪指,行動期間作出範圍封鎖在所難免,希望市民諒解處理爆炸品某程度上會影響公眾,同時需明白拆彈專家們會盡快安全地處理好該爆炸品,恢復社會秩序。
2014年2月,灣仔麗都酒店附近一處地盤發現一枚長67吋、直徑約24吋、重2,000磅的美國海軍AN-M66型炮彈,為香港歷史上第二大型被發現的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
爆炸品處理課其中一名女將﹑兼任爆炸品處理主任6年的港島總區衝鋒隊高級督察鄺靈楓稱,近年本港大興土木,不少地盤越挖越深,部分埋藏於河床位置的軍火因此被發掘出來。她強調,如屬曾發射過的炮彈,由於歷經長年累月的天然風化,內裏的化學成分有變,或存在更多的不穩定性,危險性不容忽視:
你輕觸一下亦有可能已觸發它們,或隨時爆炸!
她認為,市民會覺得未爆的軍火不如想像中危險,但其實不應輕視﹑甚至忽視它們的威力,大家應重新思考:
不要因為它們已放置多年而認為殺傷力也降低。
在許多電視電影中,如果出現解炸彈劇情,都會出現顏色二選一的的畫面,僅用這種二分之一的機率決定主角生死,藉此賺取緊張感,但電影演得都是真的嗎?鄺靈楓澄清,現實中並不存在有關情況:
如果恐怖分子將所有線都變成紅色,咁應該剪邊條呢?
她說,各個炸彈的性質及成分均不同,現場環境亦各異,需循多方進行評估,決定如何引爆炸彈。
鄺靈楓表示,拆彈是一個艱難工作,加上戰前炸彈多發現於山上﹑地盤等嚴峻的環境,作為拆彈一員,要不怕汚糟,體能更是一大困難及挑戰。她稱,警務人員需通過3日的遴選,內容包括心理測試、機械操作及在不同環境下的工作能力等,其中一個項目要求遴選者穿上整套重75磅的防爆衣及戴上25磅的頭盔,攜着逾30磅、用以催毀爆炸品的武器走上斜路,將武器安全地放於爆炸品面前。
獲選後再參與為期8周的基本訓練及考核,畢業後經一年試用期便可成為「拆彈專家」;其後每年亦要通過為期2周的覆核試及進修,以及參與12次訓練日,以了解時下炸彈趨勢、國際上的不同犯案手法等。
被問到受訓或工作時會否容易受傷,李伯豪笑言:
我們10隻手指都還在,證明是無問題的!
上周三(13日)馬鞍山近富安花園一條明渠發展一枚戰時英製的迫擊炮,警方派拆彈專家落水視察,並舖設多個沙包後,終以遙控將迫擊炮引爆,無人受傷。
有份於當日參與拆彈程序的李伯豪表示,由發現炮彈至完成所有引爆工作,歷時7小時,期間正式封鎖了炸彈位置半徑50米內的範圍,包括附近的行車天橋,亦要待鄰近學校的學生放學後才決定引爆。
另一名協助拆彈的封志浩指出,今次炮彈發現的位置不太偏僻,有利封鎖現場及疏散附近人群的安排,而迫擊炮發現於水底,可有效阻擋引爆時的熱力及碎片的飛射;惟水涉及潮汐漲退,河床環境不及地面清晰,加上現場光暗問題,在接近炮彈時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