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粟米斑腩無斑腩? 食品要追溯

City

發布時間: 2017/12/21 00:30

最後更新: 2017/12/21 17:36

分享:

分享:

作者Facebook專頁

本港市面上不少美食並非「菜如其名」,有違法之嫌。放眼海外,近年廣見商家為牟利濫竽充數,令科企推出更完善的食物追溯機制,還食客知情權,加強保障。

有中式酒家涉嫌用鯰魚塊充當石斑腩,被海關票控3項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供應或要約供應已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貨品」罪,昨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

本港不少菜式產於貧窮世代,刻意起用貴氣名字,偶或誤導,但條例2013年7月實施至今,公眾仍不算熟知運作,也屢有餐廳東主擔憂誤觸禁區。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嫻曾明言,界線主要取決於宣傳是否符合食客預期,如菠蘿包沒有菠蘿,因社會早有共識,不會觸犯法律;碗仔翅則視乎價錢,食客不會期待5元一碗的有真魚翅,但一碗500元者則另當別論。

本地豬肝變豬潤,英國稱血腸為Black Pudding,多少是委婉講法,但時至今日,名不符實更常是商家節省成本的賺錢手段,本港過去曾有餐廳被揭發鮑魚炒飯沒鮑魚,超市以低價西星斑冒充貴上兩倍的東星斑。

全球食物供應鏈錯綜複雜,起骨拆肉後標籤有誤,消費者普遍不懂或無法辨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今年研究指,美國海鮮食品頻頻錯誤標籤,壽司餐廳更屬重災區,47%所用魚類被誤標,稱為大比目魚和紅鯛魚者更是百分百出錯。即使是高檔商店,仍有42%發售的魚類不符標籤。

錯食魚類輕則有損健康,重則可以致命。異常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俗稱油魚)常有意無意用來頂替其他魚類,惟它飽含難以消化的蠟酯,不適合食用,日本,意大利等地已經禁售。百佳2006年曾將油魚當成鱈魚出售,導致多人肚瀉。泰國2007年更有商店錯將河豚列為三文魚,導致15人死亡,過百人需要留醫。

UCLA學者認為,除故意冒充,貨不對版亦源於繙譯不當,以及原產地錯誤操作;又指不少品種因過度捕魚瀕臨絕種,才令魚目混珠愈趨嚴重,食客該反省消費習慣的生態影響。

為讓消費者及店家知悉食物來歷,美國科企Frequentz去年起提供電子食物追溯服務,直言跟追蹤速遞送件無異;沃爾瑪上月更與IBM合作於中國內地使用區塊鏈科技,讓人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即時追溯食品從原產地到超市的供應鏈。阿里巴巴5月亦表示有意鑽研,打擊國內食物造假。

美國海洋管理委員會(MSC)早年推出計劃歡迎餐廳參與自願認證計劃,定時檢查食材有否貨不對版,2014至16年間參與的餐廳數量已上升6%,有指個別食店甚至受歡迎到一位難求。可見,店家主動打擊食品錯誤標籤,利己亦利人,本港食衞局除優質養魚場計劃以外,也可推出更多相類認證。

各種「名不副實」的食品

  • 大良野雞卷:不含雞肉,以粟粉或麵粉包裹肥豬肉、瘦豬肉及火腿片,隔水蒸熟再炸至金黃,相傳為1920年代順德廚師不夠碎雞用時臨急創出
  • 鳳肝金錢雞:不含雞肉,串起脢肉或肉眼、糖醃過的肥豬肉、以及雞肝三層材料,再混入玫瑰露如叉燒般燒製而成
  • Rocky Mountain Oysters:不含海鮮,實為牛、羊或其他動物的睾丸,混入肉碎、麵粉及玉米粉炸成,常見於美加西部的牧場社群
  • Head Cheese:不含奶類,源於歐洲,英國稱為Brawn,實為整個豬頭、牛頭製作的肉凍,常以洋蔥、甘筍、香草及醋等原鍋煮熟注入腸衣切片而成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