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宇父母離異3歲入住兒童之家 陳柏宇:我一樣好多人愛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1/12 14:26

最後更新: 2018/01/12 14:26

分享:

分享:

5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虐待致死,喚起港人愛心,關注問題家庭衍生的無家兒童。最近首奪「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男歌手」的陳柏宇,原來也入住過兒童之家。當年只有3歲的陳柏宇,因父母離異暫時一度無人照顧,要入住兒童之家,他曾經逃走失敗而墮山坡,但亦多得在兒童之家的4年歲月,令他更獨立,年紀小小已懂洗碗、煮即食麵。 

臨臨和8歲胞兄逸仔疑同遭虐待,逸仔事後被送往屯門醫院。逸仔出院後何去何從,相信會由社署介入尋求最適切的方案,包括是由逸仔的嫲嫲照顧,或是入住兒童之家等。

本港不少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或因被遺棄、父母患病、入獄,吸毒,甚至是已死亡,而失去家庭溫暖,暫時入住兒童之家。聖基道兒童院轄下有24間兒童之家,提供192個宿位,為4至18歲不能得到家人適當照顧,需要暫時離開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近似家庭模式的24小時住宿照顧服務。陳柏宇就曾是聖基道兒童院的院童。

原名陳廣偉的陳柏宇,1983年7月在港出世。他於2010年出書《柏.紙簿》提到,父母在他3歲時離異,由於雙方均無暇照顧他,故他由3歲開始入住聖基道兒童院,渡過4年住院生活,直至7歲時,家人從兒童院接走他,並跟媽媽、公公、婆婆、舅舅及姨姨往加拿大定居。

根據紀錄,在1953年成立的聖基道兒童院,原名為「大埔農化孤兒院」,當時主要收容戰亂孤兒,院舍設於大埔道十三咪半(現址「鹿茵山莊」),及後收養有照顧需要的兒童,大伙一同住在大院舍裡。兒童院在1993遷出大埔,並改成在港九新界各區成立24個兒童之家,為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住宿照顧服務。

陳柏宇當年就是住在大埔的院舍內,與一大群院童同住。他稱,當年因不忿被其他大哥哥打,曾與同伴出走,但在山坡逃跑時,不慎丟了拖鞋,因難忍雙腳痛楚,由同伴背著他回兒童院,逃走大計亦泡湯。

但在他的記憶中,除了那些欺負他的院童外,亦難忘兒童院內的熱心和善的姑娘。他指,因所有院童均需負責不同工作,故他4歲時已學懂煮食,最拿手是「煮公仔麵」;也要幫手做家務,例如洗碗。

陳柏宇指,很多人誤會兒童院是孤兒院、男童院,其實兒童院只是託管形式,每逢假期,家人都會探望他。他曾說:

我唔覺得自己比人少咗愛,我一樣好多人愛!

陳柏宇因童年時住過兒童院的經歷,加上性格樂觀,喜歡助人解決問題,所以讀大學時主修社會工作,原本打算畢業後成為一位社工,專門幫助小朋友,但讀大學1年後,他因暑假返港加入樂壇,才未有踏上社工之路。

【延伸閱讀】臨臨哥哥改變命運的4條路 助養給無家孩子一點愛

聖基道兒童院資源發展總監曾淑英指,大部份入住兒童之家的小朋友都是來自有問題的家庭,現時較少出現孤兒,

兒童之家當中只有1成多小朋友,屬於被棄養或父母均放棄撫養權;另外近9成的小朋友,均來自有問題的家庭,如虐兒個案、父母長期患病、入獄、精神有問題或單親等。

曾淑英又指,24間兒童之家均設於公共屋邨,由數個公屋單位打通,再分成不同的房間讓院童居住,並由家舍家長看管。雖然兒童之家接受公眾捐款,亦設助養計劃,但卻不提供一對一的配對助養服務,她解釋:

家舍以家庭形式運作,不宜開放,亦難以安排探訪,加上配對助養需要龐大的行政費配合。

另外,兒童之家亦擔心助養人士或因太忙碌,未必可以如期探望,為免令受養兒童的心靈再受傷害,故兒童之家只會在每年舉辦2至3次活動,讓助養人親自關懷受助養兒童。

曾淑英續稱,根據紀錄,在2016年全年共有320名兒童接受住宿照顧服務,當中包括217人居於兒童之家,及103名兒童住在寄養家庭。

【延伸閱讀】臨臨被虐幼稚園疑知而不報 曾拍照記錄瘀傷藤條痕 

【延伸閱讀】5歲被虐臨臨的幼稚園老師:我真的心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