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大型手術 890人術後月內死亡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1/20 00:12

最後更新: 2018/01/20 00:13

分享:

分享:

公立醫院上年度外科手術成效報告昨日出爐,大型及超大型手術量近2.6萬宗,創9年新高,共有約890人在術後30日內死亡,粗死亡率是歷年最低,其中緊急手術的粗死亡率為5%。

17間公院當中,上年度以北區醫院及東區醫院緊急手術表現最差,將軍澳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表現最好。

醫管局公布2016/17年度手術成效監察計劃(SOMIP)報告,分析17間有外科部門的公院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報告指公院上年度共進行25,928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包括緊急及非緊急手術,為歷年最多。未計風險因素,述後30日的整體粗死亡率較前年度跌0.2個百分點至1.3%,為SOMIP設立9年以來最低。

其中緊急手術量為5,756宗,粗死亡率較前年度減0.6個百分點至5%,即約290人死亡;至於約2萬宗預約手術,粗死亡率亦微跌0.1個百分點達0.3%,即約600人死亡,同為9年以來最低。

以個別醫院表現比較,北區醫院及東區醫院在緊急手術上的表現最差,術後30日死亡個案較預期多;將軍澳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則表現較出色,術後30日死亡個案較預期少。

至於預約手術,上年度首次未有公院被評為表現遜色;而前年度預約及緊急手術均表現較差的明愛醫院,上年度表現及格。

醫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賴寶山以統計學90%機率概念解釋,以預期死亡率為1計算,北區醫院的實際死亡率為1至1.8,東區醫院則為1至1.6之間,即東院若預期手術有10人死亡,實際最高可有16人死亡。

賴寶山強調,未有證據顯示東區及北區兩間醫院表現較差與人手不足、人口老化等特定因素有關,稱兩間醫院在改善病人死亡率上進步沒那麼快,又稱醫管局會再審視治療流程,如聯網服務調配、手術成效。

醫管局今年未如去年透露個別醫院的死亡宗數。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醫管局應提供相關數字及各公院手術宗數,更全面準確讓公眾知道實況。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蘇詠儀表示,醫管局會繼續加強與其他臨床部門溝通及協調,還有同一聯網其他醫院的協作,並培訓更多外科醫生。

北區醫院回應稱,院方將詳細研究報告,制定改善策略,並加強各部門合作;東區醫院指,將與團隊進行詳細研究,制定改善方案,提升外科服務質素。

【其他熱話】宿便是潛在炸彈 易致肛裂靜脈曲張

【其他熱話】消委會教你揀橄欖油 邊款橄欖油不含致癌物?【內附名單】